东北网哈尔滨4月7日电 日产16万支双黄连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新的生产线正在上马,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全面恢复,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告别“国字号”引入民营资本后短短3个月,曾苦熬多年的哈尔滨中药四厂就呈现出一片生机。
“兰河”难过“生死线”
前身为呼兰县中药厂的哈尔滨中药四厂,曾在1991年因开发“兰河”牌双黄连口服液而开创了双黄连口服液这一品种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先河,“兰河”牌一度风靡全国并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实现年销售收入三四千万元,企业也因此成为当时呼兰县的纳税大户。虽然拥有市场认可的产品品种,但是低效率、高成本、重生产、轻市场等一系列国有体制下的顽症,还是使哈尔滨中药四厂在激烈的药业市场上走得磕磕绊绊,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而因资金缺乏,企业手中的49个国家准字号药品一直未能投产,企业发展失去了新的增长点。
2003年,为了能够通过国家最后一批GMP认证,获得生存权,中药四厂又将仅有的2100万元资金都用在了企业异地搬迁改造上。大量自有资产被消耗,流动资金被挤占,搬迁后的中药四厂已无力维持正常生产。
率先改制防“坐失”
熬下去,少女成婆;等下去,国资坐失。去年3月,呼兰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哈尔滨中药四厂作为全区国企改制试点全力推进。8月,经资产评估公司评估,截至2004年8月31日,中药四厂资产总额为3511万元,其中不良资产315万元,总负债1266万元,净资产1930万元。
很快,一个意在稳定推进改革的净资产承债式整体出售的改革取向被确定下来。去年11月下旬,在呼兰区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后,以餐饮业起家且产业已经扩张至房地产、咨询和药品经销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哈尔滨鑫鹏药业有限公司,从7家竞争者中最后胜出,以1930万元的价格入主。当年年底,鑫鹏药业正式接收哈尔滨中药四厂。
引入强者初现“多赢”
据了解,民营资本入主后短短3个月,哈尔滨中药四厂就出现了生产启动、销售恢复、职工重新上岗的“多赢”局面。记者日前在哈尔滨利民开发区萧红大街上的哈尔滨中药四厂里看到,日产16万支双黄连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行,200多名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工作。据了解,“鑫鹏”入主后即投资1200多万元为哈中药四厂购置了新设备,生产规模由此大增,月产量相当于过去10个月产量之和。“兰河”牌系列产品在进入“鑫鹏”在北京等地的药品销售网络后,销售量猛增,今年前3个月销售收入累计已突破5000万元。
据哈尔滨中药四厂董事长孟祥军介绍,目前企业正准备加大投入上马新的生产线,下一步除开发胶囊、丸剂、散剂生产外,还将把企业过去重生产的“楔子型”经营方式向以销售为核心的“哑铃型”转变,用5年时间将销售额做到3个亿,将“兰河”做成全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