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4月27日电 题:自学成才的水稻专家--记全国劳模孙斌
记者 印蕾
在去年的哈洽会上,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民孙斌带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孙斌大米”参展,并在绿色特色食品馆的众多大米品种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孙斌是桦南鸿源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1987年开始,他致力于培育研究适于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并且推广先进实用科技,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在孙斌优质水稻研究所的育秧大棚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全国十大种粮标兵,他正忙着和几位农民研究水稻秧苗的田间管理。像大多数农民一样,孙斌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朴实,不善言谈。不过看似内向的他说起水稻、说起大米就滔滔不绝了。
孙斌向记者介绍说,七十年代那会儿,能吃上大米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能吃上一顿米饭。那时,就是拿点米饭用开水泡一下,吃起来都特别香,这也许成就了后来孙斌对大米的一往情深。1982年,孙斌初中毕业后,继承祖上的手艺作了木匠。但是孙斌对手艺活并没有什么兴趣,相反,电视上讲的农业科技知识,《农村报》上刊登的水稻种植技术等内容更吸引他。
1984年,县里请来了农业技术员到乡里传授农业知识,孙斌听得着了迷。此后,他订阅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报刊杂志,并购买了一些有关水稻种植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早起晚睡,把别人打扑克、玩麻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上,常常为一个难题,一个技术环节,赶20多里路拜师学技术。
1987年孙斌被选为梨树乡和平村农民技术员,在自家后院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育种基地。尽管离家只有几步远,也很少回家吃饭。天天坐在水田地里观察种子。他细心观察,认真研究,记下了5万多字的育种科研记录。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后,1993年孙斌终于选出了自己繁育的稳定品系,培育出了优质水稻品种“系选一号”。这个品种苗期耐寒,抗病力强,分蘖率高,成熟早,结实率高,亩增产50公斤左右,在村里和邻乡村小范围种植,受到了农户的欢迎。1996年,“系选一号”在黑龙江省粮油进出口公司通过技术鉴定。在1997年春季国际博览会上一位日本客商一下子就和孙斌签定了5000吨的购销合同。“系选一号”大米冲出了国门走上了国际市场。有外商要高价购买孙斌的“专利”,孙斌拒绝了。他说:“这个专利属于桦南县的父老乡亲,属于中国亿万的农民兄弟。”
孙斌常说:一个新品种,一个新技术对农民的影响太大了,因此他愿意挤出更多的时间搞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他耐心地向村民传授水稻种植技术,每年都要搞3—5次培训,专门讲解水稻种植技术和一些农业技术知识。农忙时,总有许多农民围在孙斌身边问这问那,每天还要接二三十个电话,不厌其烦地解答那些熟悉和不熟悉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1998年,孙斌创办了“富民绿色水稻协会”,在自愿互助的前提下,广泛吸收种田能手和农民技术员为会员,并聘请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几年来,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在闫家镇、大八浪乡和县外的依兰、建三江等地分别成立了分会。会员已发展到3000多人,培训了上万人。
1999年,孙斌创建了“桦南鸿源米业有限公司”,引进了国际先进生产线,产品质量不断升级、产品销售领域不断拓宽,公司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年产值可达五千多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孙斌”品牌的绿色、有机大米也畅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
面对这样的成绩,孙斌说他感到高兴但更有压力,下一步他要考虑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指导更多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靠科技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