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甘南县三年苦积累 免费体检到农家
2005-07-29 09:33:0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9日电 58岁的谭淑珍,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住甘南县兴隆乡双龙村。两天前,村里的医生特意到家里为她免费检查了身体,并建立了健康档案,还针对她的高血压开出了《健康指导处方》,告诉她吃什么药,叮嘱她少吃盐,少吃油腻的东西。这不,每隔两三天,谭淑珍就乐颠颠地到村卫生服务站量一下血压。她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守在家门口的‘保健医’,我对自个儿的病心里有底啦!”

  如今,在甘南县24万多农民中,像谭淑珍这样享受到免费体检的农民已近20万,其所占比例为80%。到今年10月,这项全县农民免费体检工程将全部完成。为此,甘南县动用了所有的共590多位乡村医生,走村入户,挨家详查,耗时整三年。

  体检是城市中新兴的保健方式,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甘南县是如何保证所有农民享受到这种市民的“待遇”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支撑这个巨大工程的,是甘南县织就的牢固的农村三级卫生网,它是我省农村卫生困境中看到的一个亮点。

  “老三件”让农民健康无保障

  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卫生事业,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落后、卫生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农民陷入了生不起病和看不起病的尴尬境地。

  而省卫生厅刚刚完成的一项全省农村卫生情况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目前,在全省919个农村乡镇卫生院中,有851个存在着房屋破旧短缺问题,占总数的92%;多数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设备老化率达35%以上,医生看病仍然用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等“老三件”;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全省还有35个县没有完全落实有关财政补助政策,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等尚未落实,乡镇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公共卫生的脊梁。但现在一些地方通过所谓“丑女先嫁”、“抓大放小”,对乡镇卫生院实行“转让式”改制,甚至一卖了之,结果当地政府在甩包袱同时,也甩掉了对农民的责任心,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民健康保障雪上加霜。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原来“村办乡管”的村卫生所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持,很多村卫生所的房屋被村委会变卖还债了,乡村医生队伍涣散,一些乡村医生在家里办起了“炕头所”,由于技术和卫生条件不够,医疗差错屡有发生。

  “三不变”织成农村卫生网

  面对这样的形势,甘南县政府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始终把农村卫生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从2002年开始明确坚持“三不变”:政府举办的性质不变、政府投入的经费不变、政府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责不变。由县卫生局直接管理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每年保证1200万元的经费投入,解决了县、乡两级医务人员的工资,稳定了队伍。并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织成严密的农村三级卫生网。承担全县的医疗救治、计划免疫、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每个村都设有2名专门负责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防保人员。日前,该县刚刚决定,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村级防保人员以补贴。

  记者在甘南县长山乡卫生院看到,这里房屋整齐,设施完好,内、外、妇、儿等科室齐全,还拥有B超、心电、X光机等常规医疗设备。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卫生院不仅装备了一台救护车、电脑、传真机,而且手术室和分娩室都装上了空调。该县卫生局局长王显彪骄傲地告诉记者,不是长山乡卫生院一家“吃小灶”,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都达到了这样的标准。

  为了保住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甘南县政府要求一些村委会变卖资产时,必须保留两间房屋做村卫生所,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自筹资金建房,以解决村卫生所的房屋问题。目前,甘南县卫生网的“网底”无一处“破损”,到今年10月底,村级卫生机构将全部实现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业务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开,人员在2人以上。

  三年来,甘南县一直坚持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即统一管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人员、药品和财务。比如村级医疗机构用药须由乡镇卫生院统一代购或定点,不允许其自行采购,以此保证用药安全。同时在全省率先将村卫生所改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共设有10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其功能由传统的基本医疗扩展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慢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六项职能。村医也由此改变了过去坐医待患的服务方式,开始主动走进村民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57岁的蔡昌林,甘南县兴隆乡双龙村工作了30多年的老村医。他说,自打村卫生所改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后,工作比以前忙了,除了给村民看病,还要给小孩打防疫针、为孕产妇检查身体、每天向上级报告传染病疫情。尽管感到挺累的,但现在顺心多了。以前村卫生所的人、财、物都是村委会说了算,村里给卫生所拨的钱,大多数被拿去报了差旅费、取暖费、电费等,真正用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少得可怜。此外,村医也总换人,一般是村委会指定谁就是谁。现在,人、财、物都归到乡卫生院统一管理,人员都是层层聘任,所有人都要通过考试。

  四大病均低于国家控制标准

  如今,甘南县正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乡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双向转诊,乡镇卫生院都开通了急诊急救电话,免费接送病人。今年6月的一天,兴隆乡双龙村村民张丹丹突发急性阑尾炎。双龙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蔡昌林在初步诊断后,立即打通乡卫生院的急救电话,通知其做好手术准备,随后护送病人到乡卫生院。手术后两天,张丹丹被接回了家。蔡昌林每天去给她打针、换药,直到她康复。张丹丹的家人高兴地算了笔账,如果在乡卫生院住院,至少需要一星期,因这而省下的医药费、床位费和陪护费用,至少在四五百元,而且家里人也没耽误干农活。

  由于甘南县农村卫生网络健全、管理严格,目前,该县没有一家个体诊所,也没有一个炕头接生员。2004年,该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已由过去的不足30%上升到99.8%,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控制在全省标准线以下。其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110.8/10万以下,低于国家控制250/10万的标准。其克山病发病率为0,大骨节发病率为3.1%,甲状腺肿大发病率为2.9%,均低于国家控制标准。

  甘南县在农村卫生领域所做的努力也赢得了民心,近3年来,该县没有一人因医疗卫生问题上访,县卫生局连续3年在全县行风评比中名列第一名。

  记者手记政府:公共卫生建设“主角儿”

  甘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省边远县,在全县31万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72%,无疑,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至关重要。甘南县副县长崔生林坦言,起初我们也有畏难情绪。不少人认为农村卫生工作太难了:投入不足怎么弥补?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还能否坚持?房屋、医生报酬问题如何解决?一系列难题摆在面前。但经过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做好农村卫生工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绝不能“卸包袱”和“打太极拳”,只有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改善农民生存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奔小康、保健康”的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日前,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经过调研后,评价甘南县的探索处处都体现当地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当前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好方法,对全省农村卫生事业有借鉴意义,并下发文件,推广甘南县强力推进乡村医疗机构建设的经验。

  甘南农民看病吃药不再发愁了。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