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双鸭山踏上了转型的希望之旅 延伸产业链
2005-08-04 09:40:0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4日电 双鸭山,缘煤而立、因煤而兴。50余年峥嵘岁月,3.3亿吨煤炭从双鸭山运往大江南北。今天,这座城市却陷入了艰难处境:城市产业仍以煤炭为主,工业中煤炭采掘业约占1/2,靠煤吃饭的历史继续上演着。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

  不转型难以为继,不转型没有前途。双鸭山,踏上了转型的希望之旅。

  列为试点之后,双鸭山经济转型的思想已经明确:以煤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资源合理开发与延伸资源加工产业链并举,突出发展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和农牧并重,通过“体制转轨、资源转化、城市转型”和与国际经济对接,实现双鸭山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双鸭山人开始为自己鼓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观念上的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和科技上的创新,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增强城市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还主动要求自己“洗脑”,树立市场意识,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资金的筹措、项目的实施,到新产品的研发,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努力使城市经济转型的项目以民营为主,用民力、引民资、促民营,立足于民营民办,进而形成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较大牵动作用的民营企业。这是激活煤城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

  他们打开家门,广纳贤客。凭借口岸优势、地缘优势和国内资源优势,双鸭山市将目光锁定俄罗斯市场,努力构筑对俄经贸大通道。他们还以资产存量和技术为依托,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引力,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企业的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扩大劳务输出的领域和规模。以往盯着煤炭的眼光现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苦战3年,使全市外向型经济形成5大产业体系:以生产精细果菜和大米为重点,培育面向俄罗斯市场的产、加、储、运、销一条龙的农副产品产业体系;以进口木材为重点,培育进口原料加工出口的产业体系;以辟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和对接比金自由经济区为重点,培育民贸和旅贸产业体系;以劳务输出为重点,培育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产业体系;以边境购物旅游为重点,培育出入境旅游产业体系。

  目前,双鸭山市正在创造一流的软环境:系统、规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能够促进全市经济加速发展的政策环境,适应依法行政需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人人关心、爱护、参加、监督软环境建设的舆论环境。这些,将助推煤城双鸭山昂首踏上转型之路。发展基础

  双鸭山市煤炭储量和铁矿资源居全省第一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双鸭山市形成了厚重的产业基础;有国家一类饶河比金口岸,已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双鸭山市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空间和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优势。

  双鸭山对城市经济精心布局:对资源仍较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基地,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形成煤电产业核心区,拉长发展链;对资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或已经枯竭的地区,加快发展冶炼、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有机绿色食品及现代设施农业和现代流通服务业等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