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另类”老同学聚会
2005-09-25 01:47:08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4日电 回到老教室上堂课

  11日9时45分,记者来到了位于哈市道里区地段街上的某小学。18年前的7月,这里的一间教室里,走出41名学生。今天,有22名“学生”将在他们曾经念过书的老教室内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

   由于是周日,学生都放假,校园内空空荡荡的,在护校校工的指引下,记者在教学楼三楼的一间教室内找到了参加聚会的人。据本次聚会的组织者32岁的市民张先生介绍,现在所在的教室就是他们在读小学一至三年级时所使用的教室。

   10时,随着一声“老师来了!”本来在教室内三三两两聊天的男士、女士们立刻找座位坐好,低矮狭窄、专为小学生设计的桌椅在这些成年人的重压下发出了“吱吱”的“抗议声”。大家刚刚坐好,从门外走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近七旬的张老师。张老师走到讲台前将手中的教具放好以后,转身面向她从前的学生。随着张先生的口令:“立!”22名“学生”集体起立,其中几位因为体型较胖,站起时还将凳子带倒了,但是没有人笑话他们,他们全体目视着张老师,用洪亮的声音一起喊出了那久违的三个字——“老师好!”随着喊声,所有人都给老师深鞠一躬。此时,张老师的眼睛里满含着激动的泪花,用颤抖的声音回答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好!”在所有人再次坐定以后,张老师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开始讲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汉语拼音,请大家跟我一起念:啊、波……”此时,坐在课桌前的“小学生”们也开始进入状态,在老师的带领下重新学起多年前曾经学过的课程……在整整45分钟的时间里,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入神…… 事后,组织者张先生告诉记者,本次聚会是他们所有同学聚会中来人最多的一次。

   “我们在毕业以后也组织过很多次的聚会,每次都是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内容很单调。慢慢的大家开始厌烦了,再加上现在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不同,有些人有优越感,而有些人有自卑感,所以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张先生说,“后来,我想出了这个点子,就想试试看,让大家放下自己的身份,重温儿时上学的感觉,没想到在两星期前我一召集,除了移居国外和因意外去世的人以外,剩下的几乎都来了,就连在外地定居的同学听说以后也专程赶来参加。”

  在操场上做游戏

  相比之下,张先生他们的老同学聚会还算保守一些,他们毕竟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28岁的王雷组织的小学同学聚会就要张狂得多。13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他们的聚会。

   13日18时,记者赶到哈市南岗区某小学的操场。此时在操场上已经有十几位年龄都在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等候在这里了。记者在人群中找到了王雷。据他介绍,操场上的年轻人都是他的小学同学,他们就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活动18时就应该开始了,但因为堵车,有六个人还没到,等他们一到就可以开始了。”王雷说。

   18时23分,迟到的人陆续到齐了。王雷宣布活动开始,他指挥大家在操场的中央围成一个圈,用猜拳的方式选出一名输家并给他一条手绢,让他当“猴”,然后大家原地蹲下,一起拍手唱起了“丢手绢”的童谣,随着“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的歌声,当“猴”的男青年拿着手绢在其他人的身后走来走去,当他走到一名女青年的身后,轻轻地将手绢向地上一扔,然后撒腿就跑,那名女青年似乎意识到什么,忙扭身捡起手绢起身向那名男青年追去……别人则哄堂大笑,一时间笑声、喊声充斥着整个校园。闻声而来的一些市民站在校外,通过栅栏好奇地看着他们,纷纷猜测这些年轻人是在干什么,而王雷他们毫不在意市民的旁观,继续和同学们玩着本应属于儿童的游戏……

   事后,王雷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组织这个聚会的想法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以后产生的。“那次聚会整体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同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所以在聚会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矛盾,给本应欢乐的气氛蒙上一些小阴影。”王雷说,“所以我就想出了这个办法,使同学们放下身份和地位,让他们满脑子里想的都是遗失很久的童趣,更好地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情。”

  消除了尊卑差距值得提倡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很多人眼中,同学聚会不仅可以联络感情、加深友谊,还是很多人期待的一种放松形式。同学聚会,同窗情深,本该是人间最纯洁的感情交流,但渐渐被世俗铜臭味侵染的这种聚会早已丧失了它的本意。很多都变成了一种交易,变成了互相攀比的聚会,让人感到厌烦。“而像这种怀旧的聚会,恰恰另辟了蹊径。为越来越俗的同学聚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董鸿扬说,“在这种聚会上,人们受气氛环境的感染,回想的只能是以前的那些学生时代的幸福时光,只会更珍惜同学之间的感情。”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