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用另一种方式
姜德利—— 38岁的个体铆焊厂老板第一次见到记者,便唉声叹气地说:“我对生活已经要绝望了。”
姜德利是一起涉嫌交通肇事案的当事人。当时,一位老中医猝死街头,出事地点恰恰就在姜德利驾驶的、停在铆焊厂门前的面包车旁。死者家属认为是姜德利肇事,姜德利争辩自己当时不在现场,并且闻讯赶来后还加入了对死者的抢救行列。数日后,姜德利接到一份责任认定书,上面冰冷的文字判定,他就是肇事者。飞来的横祸打破了姜德利的正常生活——用以经营的面包车被扣押了,铆焊厂停工了。为了讨还清白,姜德利四处奔走,耗去家中大部分钱财。一纸诉状,他将某执法部门告上了法庭,但当时很多的迹象都对他不利,姜德利愈发感到前途的渺茫。记者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也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这起肇事案触及了“民告官”这一敏感话题。
首次采访并不顺利。姜德利情绪激动,但有两句话深深地印在记者的脑海里—— —“如果按着判决执行,我现在就是犯罪嫌疑人了,应该蹲在拘留所里。”“涉及到××部门,你们敢报道吗?”
给予姜德利以鼓励,成了记者每次对他采访的必要部分。几次采访之后,姜德利的冤情慢慢浮出水面。本报以特别报道的形式对姜德利的遭遇做了客观、翔实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生活报》全文转载,哈尔滨广播电台在报道的同时,又引发了一场关于“见死救与不救”的社会大讨论。
一起普通的民告官诉讼案,因为社会的关注,成为一起公案。事隔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接到了姜德利打来的电话,他用沙哑的声音告诉记者—— “我胜诉了!”那一刻,记者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今年“十一”国庆节前夕,记者意外地收到姜德利发来的短信:好人一生平安!★本报记者王伟
我和“江湖”少年有个约定
结束校园江湖的采访已有3个多月了,可每想起那次采访的经历,仍心绪难平。2005年6月20日上午,我接到采访校园“江湖”的任务。次日,我在基层派出所了解到,校园江湖帮派众多,各帮帮主都是学校的打架头子。如何走进校园“江湖”少年的圈子是此次采访的突破口。
当天下午,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所中学的大门口站着3名十六七岁的男孩子,他们嘴叼着香烟、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我主动上前和他们搭话。果然,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校园内幕,并通过他们联系上了“飘渺风”帮主。
见到他们后,我发现他们的思想虽然偏激,但有理由——他们多数是差等生、父母离异,只有在帮派中寻求暂时的慰藉.与他们分手时,“飘渺风”一自称“军师”人物的吴重(化名)对我说:“姐姐,我们将来要开个快餐店,你就等着瞧好吧!”《直击校园江湖》发表后,我和这些“江湖”少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11月1日,我意外得知:吴重因涉嫌刑事案件被拘留。我的心再次陷入了低谷。
此时的吴重也许忘了和一个记者姐姐的约定,但我不会忘记,因为,我相信他的愿望终会实现。★本报记者张晖
走进“孤独”女孩的内心世界
今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孤独”女孩刘月的内心世界。
那是个充满稚气、楚楚动人、比同龄人多了几分孤独和忧郁气质的女孩儿,两年前,因患紫癜性肾病,刘月远离了正常的生活。由于体质敏感、免疫力低下,她曾经3次休学、4次住院。在她失落和无助的时候,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鼓励给了她莫大的自信。在极少和外界接触的日子里,她每天自学功课、创作动画故事、吹奏葫芦丝。刘月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带着女儿先后几次来到刘月的家中。也许是孩子们年龄相仿的缘故,很快女儿便和刘月成为好朋友。刘月也敞开心扉,向我道出了内心的苦恼和渴望。
4月19日,通过一个多星期的深入采访,《女孩刘月渴望外面的世界》见报了。许多好心人向她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社区也为其申请了低保。今年6月,刘月顺利地考上了第九中学,我衷心地为她高兴。★本报记者张艳
我给孤儿当家长
2003年,报社与大商集团佳木斯华联商厦组织了一次活动,在“六一”那天,给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当家长。
6月1日,我见到了赵乐,一个眼神忧郁的男孩儿。我试着和他沟通,他只是问一句答一句,并不多说一句话。游园活动开始了。我轻轻地牵起他的小手,乐乐没有拒绝,心理距离向前迈进了一步。来到猴馆,我开始履行起家长兼讲解员的职责,我看见乐乐的眼睛不时闪起明亮的光芒,脸上也有了笑容。
在百鸟园,看到美丽的孔雀,他高兴地跟在孔雀身后跑来跑去,不一会儿跑来问我:“这孔雀会下蛋吗?”小家伙的问题让我感到十分有趣,我告诉他,身上有美丽羽毛的是公孔雀,公孔雀是不会下蛋的。午饭时间到了,男孩子身上的好动天性显露出来,还没等我为他剥好鸡蛋,他就蹦蹦跳跳地去找小伙伴了,我只好跟在他身后转来转去。乐乐知道为我这个临时家长着想,懂事地要把自己的那份午饭让给我吃。没有了那份陌生,乐乐变得开朗多了。活动结束的时候,我拉着乐乐在图腾柱前照了张相,在记忆深处留下一个叫乐乐的孩子。★本报记者孙卓
记者的良知
我们都是从充满幻想、激情的年轻记者成熟起来的,所以懂得要保证自己笔下文字的真实性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有时候,你必须在写与不写之间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是记者的良知的抉择。
有一次,我们得到一条线索:近郊一个村子竟将村小学改成了猪圈,几十名小学生放假回家了。第二天,我们乘车赶到该小学,调查结果是孩子们放假已有一周时间了。我们找到村委会了解情况,50多岁的村主任把卖房子的原因和经过说得很详细。
原来,学校新建了一所小学,可暖气还没安上,由于已到了11月份,所以只好放假,而原来的学校已经用作养猪了。他百般解释,并请求我们“高抬贵手”,别报道了。
我们上车时,村主任特意追到站点,没容我们反应,他攥着一把钱的手就伸进于淼崭新的皮大衣的口袋。遇到这样的事,我们有些不知所措,只顾着和他撕扯。只听“咝”的一声,皮大衣的口袋裂了一个大口子。村主任愣了,我们急忙离去。
文章见报后,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新建的学校很快安装上了锅炉,学生们又背起了书包。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而会心地笑了。★本报记者孙吉春于淼
读者的关注承载着记者的感动
瘦小的身材,手持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站在寒风中的三轮车旁.这是一幅将永远刻在我脑海中的画面。
今年10月,本报连续报道了有关4个孩子异乡寻母的事情。孩子的遭遇让我们同情,读者的关爱更让我们感动。
10月20日,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记者接到一个齐姓老者的电话。80多岁的齐大爷有些耳聋,吐字也不清晰。通过十几分钟费力的攀谈,记者终于明白了他的来意,按捺不住关切之情,老人坐着人力三轮车赶到报社,请求记者带路与4个孩子见面。10月21日,齐大爷终于见到了4个素不相识却为之牵挂的孩子。在我们记者的采访中,经常能遇到像齐大爷这样对本报热心的读者,他们对本报的关注、对社会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记者,我们也会勤恳工作,回报读者。★本报记者潘帝同
最脏最累的采访经历
当记者的日日夜夜感触颇多,其中令我难以忘怀的一次采访经历,就是此次王三五河清淤扩槽工程的系列报道,我想,它可能是我记者生涯中最脏、最累也是最引以自豪的一次经历。
10月24日,接到王三五河清淤扩槽工程的采访任务,我来到那个令人“目瞪口呆”的现场:垃圾遍地、淤泥满槽、尘土飞扬。从工程开工的第一天起,全长近5公里的王三五河沿岸就留下了我的脚印。每天早上,我沿河踏查,8点30分到市内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开会,然后再到工地。一天走下来,刚换洗的衣服满是灰尘,鞋底也沾上了厚厚的淤泥,洗脸水顷刻间变黑了,《清淤现场有个义务“更夫”》、《忙碌在垃圾清运的“生命线”上》等独家报道随之见诸报端。
为了更详尽地报道王三五河夜战的场面,我和摄影记者挨家单位采访,到家时,已是深夜11点半了,那一天,我在工地逗留了10个小时。第二天,《王三五河,记住这不眠之夜》在驻区各单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半个多月的实地踏查使我和许多驻区单位的施工人员成了“哥们儿”,有时他们会开玩笑地说:“怎么不多派几个记者来?瞧你,都和我们一样成泥猴儿了。”我一笑置之。这点儿脏和累同现场的施工人员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报记者张吉彬
晚报有支“敢死队”
摄影部的三位帅哥被同行们戏称为“敢死队”,因为他们在采访中都有一股不要命的劲儿,遇到困难、危险从不退缩。记者宋修明为调查有害剩饭剩菜的去向,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市郊,一转就是半个月。记者刘军为抓拍从脏水中取油的现行,在一个下水井旁顶着寒风守候了几个晚上。记者张大炜在一次在郊外举行的大型活动中,因为拍照时太专注而被车队落下,为不错过下一个场面,他硬是狂奔近2000米赶上队伍,让同行者惊诧不已。
“敢死队”队员从来都不吝啬胆量。一次,刘军在某社区拍摄反映社区利用公共场所牟利的场景,受到多人的围攻,相机在厮打中被损坏,但刘军第二天、第三天照样去拍摄,直至该社区改正为止。宋修明一次在外县拍摄小造纸厂污染河水的照片时,遇到了工人的围追堵截,他在附近的村里辗转迂回了一个下午,直到采集到所有的证据。
几位帅哥的胆大同他们那健壮的身躯不无关系,但这几位“大块头”同样拥有大智慧。他们曾冒充食品商深入到黑糖葫芦加工点,使黑加工点被工商部门一举端掉;他们曾化装成小商户进入熟食制品黑加工点,相互掩护配合,直到把所有的证据都偷拍到也没被人察觉。★本报记者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