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8日电 哈尔滨市道里区是省城禽类养殖最多的区之一,预防禽流感形势严峻。该区太平镇太安村是远近闻名的“养鸡村”,而太安村苇塘沟屯全屯有100多户养鸡,占全屯总户数的五分之一,养禽30万只。这里成了道里区动物防疫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月17日下午,记者随道里区动物防疫站一行人来到苇塘沟屯。刚到村口,一长段白色路面十分醒目。动物防疫站负责人付立春告诉记者,这是铺洒的石灰,用于过往车辆消毒,这也是防治禽流感的第一道“关”。
养鸡户李军家里有1500多只鸡,每年一万元左右的收入,供养老人、日常花销全靠这些鸡。李军说,通过防疫人员的走访宣传,现在定期消毒、注射疫苗、学习防治知识一点不敢马虎。掀开鸡舍棉布门帘,一股浓烈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是鸡的排泄物与消毒水的混合味道。看到来人,鸡群顿时骚动起来,看上去十分活跃健康。按照有关部门要求,村里的道路、养殖户家门口、鸡舍、饲养器具都进行了消毒。
据介绍,村里的养鸡户此时都把弦绷得紧紧的,不光看好自己家的鸡,而且还互相监督,一旦谁家鸡有异样,立即杜绝与这家的“一切往来”,而且会立即举报给相关部门,直到警报解除。
抓鸡“天黑行动”
对于规模饲养的禽类,防疫人员要一只一只地给鸡注射疫苗。防疫人员起早贪黑地干。而对付那些散养的鸡,就更费力气了。
一般农户家散养的“笨鸡”都是白天活动,长期“锻炼身体”造就了它们“强健的体魄”,防疫人员很难抓到这些精力过剩的家伙,所以只能留待天黑,这些玩累了的鸡回窝后再行动。因此,白天工作人员就处理一些行动迟缓的家禽,如鹅、鸭子等。一到日落之后,再摸上鸡窝。大家说,时间长了,一说“天黑行动”,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要去抓鸡注射疫苗了。一次,防疫人员来到一个农户家,主人打着电筒,防疫人员去抓鸡。一只体型硕健的大公鸡不甘束手就擒,拼命挣扎,防疫人员被鸡当头挠了两下,鲜血直流。没办法,坚持着打完针,然后再处理自己的伤口。
因为任务繁重、十分紧急,防疫人员已经没白没黑地连续工作2周以上,并且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奔波在各村屯之间。
第二次疫苗注射正在进行
“喂,防疫站吗?我们这里发现一只死鸽子,请你们来人处理。”“动物防疫站吗?我在小区发现一只死鸡,你们来看看是不是禽流感。”每天,这样的电话此起彼伏地打进道里区动物防疫站。每接到电话,防疫站的同志就立即赶往举报地点,采集样本送到哈市防疫站做检验,然后消毒、深埋处理。
自从道里区动物防疫站负责人的手机向社会公布后,一天要接进来四十余个电话。除报告病死鸡外,还打电话举报谁家养鸽、谁家养鸡等等。在居委会的配合下,防疫人员深入每一个养鸡、养鸽子的家庭,进行地毯式摸底调查,为这些禽类打疫苗。由于为鸽子打疫苗,也得趁它们回家时再打,每天忙到第二天凌晨是家常便饭。据了解,全区目前已经普遍注射过一次疫苗,第二次疫苗注射正在进行中。
281万只家禽全部建“户口”
为做好预防工作,哈市道里区上下紧急行动起来,按照把住关口不出入,发现疫情早扑灭、严格隔离不蔓延,确保人员不感染的要求,兵分两路阻击禽流感。
一路,调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建立测报站,对禽类养殖场的散养户指导防疫,政府拨专款强制性注射疫苗,采用药物和白灰对养殖户的禽舍进行环境消毒,并将疫情举报电话卡发到农户手中。另一路,在各公路要塞设立卡站,对进入道里区的禽雏或成品鸡进行抽样检测,阻击省外疫区禽类流入哈市。
道里区禽类管理部门,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疫苗普种的同时,给每一只散养或圈养的鸡、鸭、鹅、鸵鸟、孔雀等禽类建立档案,以后没有档案的禽类一律不准交易,对自然死亡的禽类,在查明原因后填好记录,做到鸡埋档案留。
从10月20日起,道里区动物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更是全天候地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先后组织500多人的防疫队伍深入到全区5个乡镇42个村,对878个养禽大户、2656个养禽小户(300只以下为小户)和3600户散养户进行疫苗接种和环境消毒,并首次在农村禽类繁养基地和家禽养殖户中强制性建立禽类档案,主要记录禽雏出壳时间,接种疫苗次数、种类,卖出的时间、地点和去向,鸡卖出后档案跟着鸡走。到11月1日全区共记录281.9万只禽类,达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禽,全都建立“户口”。
道里区预防高致病禽流感应急指挥部从11月8日起启动一切阻击系统,涵盖全区城乡疫情电话网全部开通,通过严把禽类出入、消毒、防控“三关”,确保全区281万只禽类不发生禽流感疫情。此外,农林水利局、卫生局、疾控中心等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处置预备队,24小时待命,一旦发现疫情立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