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电 题: “吉化”是否应该考虑搬迁?
哈尔滨市从23日凌晨开始停水,数百万人顿时陷入水荒之中,外加地震谣传,哈市的居民生活可谓雪上加霜。
作为事件关心者,自然要问:作为全国第七大城市,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夜之间停水,全城恐慌?哈尔滨市一开始说是管道检修,最后正式公布的原因是“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前是管道检修,后是“可能污染”,难道这就是哈尔滨市大停水的全部原因?
令人玩味的是,哈尔滨市矛头直指的吉林石化公司完全否认了这种指摘——吉林石化方面人士强调,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见11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
其实只要看看现场爆炸的照片,看看那冲天而上滚滚黄烟,就可以知道吉林石化方面人士的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形成滚滚黄烟吗?即使那些爆炸物在正常状态下可以完全燃烧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急剧爆炸状态下也不可能完全燃烧,化学品爆炸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不可能的,这应该是常识。如果情况真如这位人士所言,那么当爆炸发生之后,你们又何须采取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包括迅速封堵了事故污染物排放口,并将厂区内事故产生的污水引入厂内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切断了污染源;加大了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电站的放流量,尽快稀释污染物……(见11月23日新华网)
吉林市市委宣传处一位人士更是表示,由于哈尔滨处于松花江下游,哈尔滨多年来一直抓住水指标的问题,作水污染的文章。这位人士的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哈尔滨市此次的停水是一场抓住时机的“苦肉计”,是向吉林方面施压的表演呢?
下游与上游的历史瓜葛局外人无法得知,不过,我相信哈尔滨市政府的恐怕也不至于“黔驴技穷”到了用数百万人的断饮的代价来要挟上游吧?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也介入事件当中,在他们得出最终结论之前,我们无法对吉林与哈尔滨双方的说法作出判断。但是,这不妨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中石油吉化公司这样一个大型的化学工业基地,就坐落在两省人民命脉的松花江上游,是否妥当?
据有关资料表明,坐落在吉林市松花江北的吉化公司,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谁都知道,化工企业是污染大户。不管这个公司当时的选址有多科学,经过多少的科技改造,现在有多先进,建在两省人民共用的饮用水源上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有公司,不能只强调经济利益而置人民的安危于不顾;同样,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也不能因为地方利益而罔顾下游人民的健康与痛苦。
“全国一盘棋”曾经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市场经济时代需要,市场经济时代也同样需要,别真的让下游数百万人民没水喝的悲剧来“逼宫”的事件真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