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坦诚政府赢得信赖 凝聚民心众志成城科学果敢奠定胜局
2005-11-29 08:59:2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金鑫 王履臻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9日电 题:坦诚政府赢得信赖凝聚民心众志成城科学果敢奠定胜局

  2005年11月21日,一条长达135公里的污染带,正一步步逼向一座近400万城区人口的北方特大城市———哈尔滨。

  危机,突如其来;考验,空前严峻。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

  挑战面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沉着应对,科学应对,有序应对,带领全市人民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供水保卫战!

  6天后,百姓家干涸了91个小时的水龙头再度满溢清流,哈尔滨人民以自己的坚忍和不屈向世人宣告:这一仗,我们赢了!

  果敢决策

  政府坦陈实情百姓从容镇定

  全市大停水,足以使任何一座城市的脉搏停止跳动!

  灾害危逼下的哈尔滨,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所有的人都为哈尔滨捏着一把汗。然而,当人们再度通过媒体看到哈尔滨时,视野中却没有出现一丝恐慌和混乱:市场供应充足,治安平静有序,市民心态从容,街市太平依旧……

  这一切,都源于政府果敢地公开信息。

  “让百姓知情,保百姓安全,让百姓放心!”当11月21日获悉松花江水体近期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把真实的信息告诉给百姓。“知情才能理解,理解才能万众一心、共度难关”,省委书记宋法棠的话,掷地有声。“人民才是哈尔滨度过难关的坚强后盾”,这是市委书记杜宇新的坚定信念。在决策前夕的省、市委常委会议和省、市政府的办公会议上,这是与会者一致的共识。

  于是,出现了这座城市历史上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从未有过的做法:发布了没有遮掩、句句实情的公告。

  为最大限度保证百姓的知情权,自11月21日到11月23日,市政府连续发布4则公告,告知广大群众即将到来的危机,告知百姓停水的原因,指导百姓充分储水,应对困难。这些公告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快速传播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政府的最基层组织———街道办事处在以最快的速度将可靠消息送进百姓的家中。从11月21日下午贴出第一张告示开始,到11月27日18时全市恢复供水,居民楼的单元门上整整贴出10张告示。除了政府的正式公告,何时停水,何时来水,停水期间到哪里去接水,恢复供水后能不能立即饮用,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种种权威发布的最新消息也都在第一时间登上了这面最贴近生活的宣传板。

  谣言止于公开,猜疑止于真相。公开信息,让老百姓看到了一个自信的政府、一个从容的政府、一个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比承诺更有分量的“定心丸”。

  政府对百姓知情权的尊重,换来的是市民的充分理解,是万众一心的力量凝聚。于是,没有了怀疑,没有了猜测,一切尽在全市人民的掌控之中。

  面对外埠记者关于“抢购风潮”的提问,家住辽河小区的张凤芝大娘自信地说:“我们是按照政府通知,在得知事情真相的前提下积极储水自救的。这跟盲目听信谣言,大帮哄的抢购完全是两回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王晓明则坦言:“在事件发生之初,政府已用实情、实话向百姓表明了态度。这样的政府,市民没有理由不跟它站在一起!”

  透明决策

  政府一举一动市民一清二楚

  让百姓知情,稳定了民心;把每一步决策告知市民,坚定了市民战胜危难的信心。

  当污染带进入哈尔滨流域之际,政府通过全方位的新闻平台不断刷新信息,正式停水时间也几度更改。

  11月23日中午,刚过了半天停水生活的哈尔滨市民,又从家中的自来水管中,接出了汩汩清流。经省、市环保局监测,松花江上游污染带前锋将于11月24日5时左右到达哈尔滨市取水口,哈尔滨市取水区域水质尚未受污染。为了让每个家庭都能储备足够的生活用水,市政府再发公告,将停水时间延后。就这样,停水时间一延再延,累计延长供水时间达20多小时,直到省、市环保监测部门在四方台取水口上游4公里断面监测出污染带前锋时,才于23日23时断然关闭取水口。

  政府将供水坚持到最后一刻,市民将储水接到最后一滴,全市95%的家庭储备了可用4天到5天的用水。

  一再更改的停水时间,没有引起百姓的怨言,反而增强了百姓的信心。因为他们理解,面对许多不可预知因素,政府这样做是为了把停水给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为了更有效更及时地向市民发布权威信息,政府向新闻媒体敞开了大门。

  23日的省长办公会,是一次特殊的办公会。它的特殊,不仅在于要拍板决定用活性炭技术对水厂进行改造的方案,还在于参加会议的除7位相关省长和治水专家外,还有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众多媒体直击政府决策全过程,这在以往并不多见。自此,治污期间省、市政府召开的每一次决策会议,都向媒体敞开了大门。

  政府向媒体敞开大门,就意味着给市民一双查看政府执政的眼睛。

  为了把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百姓,政府又推出新闻发布例会制。从24日开始,每天下午4时在哈尔滨广播电视局直播中心向国内外记者发布水质监测的第一手数据。于是,走在街上,你会听到普通百姓互相亲切地告知:“没事了,监测指数不超标了,污染带已经流出城区了!”

  政府给媒体充分的信任,媒体使出全力担起传递权威信息的重任。为了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市民,《哈尔滨日报》的清样时间延迟到凌晨4时,整整迟了4个小时;省、市电视台打破惯例,实行整点播报制和重大新闻随到随播制;移动、联通、网通,数以万计的手机短信向用户发布;东北网、哈尔滨信息港、哈报新闻网,水情信息以第一时间滚动播出。

  通过媒体,从技术人员采集水样,到水厂全面改造过滤技术,再到水厂再次取水生产……没有一个新闻关注不到的角落,没有一个百姓了解不到的环节。

  通过媒体,政府与百姓形成了互动:从省长张左己“第一口水我先喝”的表态,到市委书记杜宇新“市民沉着心态坚定了我们信心”的感慨,到市长石忠信“政府决不食言,4天后保证供水”的承诺……透明机制下,百姓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对政府战胜水危机的信任更加坚定!

  省社会科学院学者王伟动容地告诉记者:在这场水危机面前,哈尔滨360万民众看到的是一个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府,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政府。政府用执政为民的行动打动了民众,举城民众与政府站到了一起。有了这样的人心大凝聚,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

  科学决策

  依靠专家攻关难题个个击破

  作出停水的决定只要短短几分钟,但决策者面临的压力却重逾千钧。

  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面临严重的水源污染,在我国的城市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停水造成的损失随时间累加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停不停、停多久,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考。在短短的几天内作出如此重大的决策,时间之紧迫,考验之严峻,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没有果断的态度,没有强大的应变能力,极易决策失误,造成后患。

  决策必须做出,决策必须科学。于是,政府做出了依靠专家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制定应对措施的决断。

  22日晚,哈工大、哈工程大学、哈理工大学、黑大、哈师大、市环保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供排水集团、市化工所,几乎所有在哈的相关专家紧急召集在一起;11月23日,国家水利部10人专家组飞抵哈尔滨,紧急驰援哈尔滨技术攻关……

  于是,依据专家组提供的科学数据和意见,市政府一步步做出果敢、正确的决策:

  21日,全市停水;

  22日,延长供水时间;

  23日,协调上游尼尔基和丰满水库加大流量,加快污染带下泻速度;

  同日,确定以粉末活性炭及颗粒活性炭双重消化方式去除硝基苯污染物;

  25日,活性炭吸附工艺生产性验证运行试验获得成功;

  26日,开启水闸,水厂再次投入生产运行;

  27日18时,在连续10小时水质保持稳定之后,哈尔滨提前5个小时向全市恢复供水。

  ……

  4天的停水危机,让每一个哈尔滨人经历了人生之中或许绝无仅有的经历;再度奔涌的清澈甘泉,映出一个果敢、自信、民主、亲民的政府形象。

责任编辑:朱丹钰

【专题】团结一心 共渡难关——黑龙江从容应对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