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30日电 题:科学力量——2005哈尔滨大停水备忘之二
定格:2005年27日8时03分,哈供排水集团公司制水四厂办公楼二楼厂长室内,传出了热烈的掌声,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张悦激动地奔出门告诉守了一夜的记者:“成功了!所有指标检测都合格!
这个10多平方米、充作临时指挥部的小屋内,挤满了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其中好几位是中国水科学领域里的顶尖人物。这一刻,人们泪花涌动……这一刻,历史将永远铭记。
截至11月26日11时30分,专家、设备顺利进驻哈制水四厂。经省、市政府批准,专家们6天多积累的实验室数据,就要应用于净水车间的生产性试验了。虽然专家们底气很足,并确信检测结果一定会优于国际标准,但没见到成果,谁也不敢妄言成功。
11月26日12时,朱顺屯的取水口开闸了,滚滚江水在地下的管道内奔腾,两小时后,它们才能进入哈制水四厂。专家们没心思吃午饭,一个个偷偷地看着表。14时,水到了!取样化验结果送出了第一个喜讯———原水添加粉末状活性炭生产试验,达到了基本消除水中硝基苯的目的。
整个下午,喜讯不断,一切结果都在期待之中,专家们头一次笑了。
哈工大马军教授,在水池边忙着添加高锰酸盐复合剂、提取样本,乐呵呵地与记者寒暄:“别急,就忙完,你看咱哈工大的秘密配方多有效,水分子活跃不少……”建设部城建司张悦副司长高举烧杯,目测水的浊度,硝基苯没了,但水的浊度、亮度稍差,改进随即进行。
11月26日11时30分至11月27日11时30分,一昼夜,守在专家们身边,记者见证了他们的每一个成功、每一次焦灼,还有那么多的欢呼和喜悦。
专家们的成果,给政府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的一道道正确指令化解着危机。
专家,带来的不仅是学识
水污染挑战哈尔滨,选错了对手———中国水科学领域里仅有的4位院士、两位“长江特聘学者”均出自哈工大。另外,抢在污染带来临前,国内一流水处理专家已齐聚哈尔滨。政府停水的果断、恢复供水的承诺,其实背后都有科学在支持。
11月18日,上游水污染消息刚传来,哈工大的张杰、李圭白两位院士,马军、陈忠林等12位专家学者,率领20位博士、硕士立即进驻哈供排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开始对硝基苯的特性、危害、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很快筛选确定,活性炭去除水中硝基苯效果最佳。
专家开始针对现有水厂水处理工艺条件,进行实验室烧杯实验。哈工大的水处理技术国内领先,平时就给哈供排水集团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很快,他们就拿出了现已证明切实可靠的“活性炭方案”。
如果说,科学的力量给人以信心,那么,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则足以征服人心。
出生于1931年9月25日的李圭白教授,是专家组中的长者,老人家手把手指导着学生们,并一再鼓励他们:“你们在填补着世界空白,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哈工大的实力……”老人家倾囊传授,学生们全力领会,成功日子迅速到来。期间,满头华发的李老面对媒体镜头,一直保持着笑容,他的镇定感染着人们。他一再叮嘱记者,硝基苯没啥可怕的,一定要把它的危害、正确的处理方法如实告诉给市民!
43岁的马军,憨厚稳重,同行赞赏地称他是“准院士”,他竟红了脸。马军现任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试验的日子里,马军几乎是最忙的一个,配药、检测,甚至搬设备,他都没含糊过,取水口、制水车间,他曾一天跑四五个来回。4天没睡上几个小时,换来了试验的成功。
建设部专家组里,两位来自清华大学的老师格外令人心疼,大家都说,为了哈尔滨,他俩简直在拼命。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水质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晓健,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此次作为建设部专家组组长,张教授在处理水污染的试验中,负责监管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决定,都需他组织同行推敲,并广泛争取意见后拍板。 4天中,张教授没脱过身上的衣服,把椅子当床,饭没吃上几口。面对始终保持旺盛精力的张教授,很少有人知道,他身患癌症并且是刚刚接受手术治疗不久。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刘文君,除了科研工作,还要不厌其烦地向媒体并通过媒体向广大市民解释相关科学问题,他几乎是没有喘息机会……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向大家心疼地透露:刘老师一年前才换过肾……
11月27日8时,卫生部门检测报告返回,所有检测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生产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卸去重担的专家们,才开始吃饺子,而这已不知是早饭还是晚饭。
政府,敢说不知道也是“科学”
面对全国数十家媒体提出的专业问题,市政府一位官员回答“不知道”,并隆重推出科学专家为大家解答,此举引来现场一片交口称赞。记者们议论:“说知道就不对了,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大家还给这个“不知道”的回答下了个“定义”———这就是政府“科学执政”的一个表现。
当时,记者提出的问题是,活性炭处理硝基苯把握有多大?那位官员回答:“这我不知道,因为太专业,我不是专业权威。请诸位稍等,我马上请专家来答复。”随后,记者们从专家口中获得了正确、满意的答案。
一些外地媒体的记者们纷纷感慨:“多实事求是啊,哈尔滨的官员尊重科学,不胡来,媒体和政府的互动沟通才会这么透明快捷!”
“科学执政”,这个词其实贯穿了哈尔滨市大停水的始终。
污染带未来之前,哈尔滨市数次经历了间歇式停水,供水阀门甚至关了又开;供水阀门关闭的提前量,也从4小时改为6小时、8小时;污染带监测从每小时一次变为两次……面对市民的疑问,政府通过媒体答疑:我们的决定,都是依据专家的方案、情况的变化做出的,我们需要跟水流速度变化、污染带的距离等数据争时间,以保证让市民储备更多的安全水。
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态度!随机应变,是科学的应对!尊重科学,依靠专家,恰恰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科学执政的具体体现!
人们看到,“科学执政”,也让政府心中有底、承诺有力!没有科学的数据做底,谁敢提前承诺供水时间?
“科学执政”其结果,是无一人饮用污染水,是大停水提前5小时结束,是整个社会的机体正常运转!政府更以科学执政赢得了更多的民心和赞誉。
百姓,学会科学应对危机
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知识始终都是哈市百姓坦然面对水污染、胜利度过大停水的重要原因。
在这大停水的日子里,专家、媒体、社区通过不同媒介、手段在讲解着各种相关知识;在停水到恢复供水期间,政府先后发布了十张公告,告知科学的决策和科学的应对措施;在知晓了水污染由苯、硝基苯造成之后,哈市市民翻书、剪报、上网、看电视……各种信息手段都用上了。随便找个学童问一问,苯的沸点80℃、硝基苯沸点210.9℃、去硝基苯得用活性炭、江边晨练没问题……他们都能张嘴就来。
有科学知识,才有科学态度,才有科学应对。当外地有传“哈尔滨成了危城”时,身处其中的400万人民才能镇定自若,才能充满了必胜的勇气。
有一种力量叫科学。
科学力量对于政府,是实事求是的决策依据。
科学力量对于市民,是置身困境的平静和从容。
科学力量对于城市,是无往不胜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