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和平使者在刚果(金)的247个日夜
2005-12-25 05:39:2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高巍 肖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5日电 12月21日晚,哈尔滨太平机场,一个在候机厅等了2个多小时,手捧玫瑰花的男青年尤其引人注意。当哈尔滨市首批维和医疗队一下飞机,他就冲向相恋4年的女友,与她深情相拥。8个月的思念,让他们在这一刻相拥;8个月的担心,让他们在这一刻流泪;8个月的天各一方,让他们在这一刻相视良久;8个月的共勉,让他们在这一刻激情迸发;8个月的情感宣泄,让旁观者不忍将他们分开。

  维和经历让这些和平使者有着太多的故事。记者走近哈尔滨市211医院的女维和医疗队队员,听她们讲述了在刚果(金)的247个日夜……

  人人难逃疟疾关

  ——15名队员都“带虫”

  在刚果(金),有很多种致命的恶性传染病流行,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疟疾。刚果(金)是恶性疟疾高发区。恶性疟疾,治疗不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死亡率高达30%。一旦发病,就不得不使用奎宁类的西药。这种药虽然能有效杀死疟原虫,但副作用大,破坏红细胞,还会导致人的肝大脾大。中国第四批维和医疗队的43名维和队员(包括10名女队员)是今年4月中旬到达刚果(金)的金杜地区,7月中旬迁到步卡武地区。金杜和步卡武都是恶性疟疾重灾区。那里传播恶性疟疾的蚊子非常厉害,它们个头小、来无声、逃得快,让人防不胜防。

  队员中流行这样一名话“到了刚果(金),10人9带虫。”维和医疗队第一梯队的23个人抵达金杜地区的战地医院后,不出半个月就有21人“中标”,其中一人在第四天就开始发病。为了抗病,队员必须不间断地服用抗疟药。哈尔滨市211医院派出的15名维和医疗队队员无一幸免,全部“带虫”,由于长期服用抗疟药物,有几个队员已经出现了肝大脾大的症状,队员的皮肤稍一磕碰就会有大片的出血点。维和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211医院42岁的护士贺丽萍说:“尽管我们出征前已服用了抗疟药物,但是到金杜一周后就基础都‘带虫’了。一旦疟疾发病,人就会头疼、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忽冷忽热,俗称‘打摆子’,而且这种状况要持续一周左右,非常折磨人。特别是感染疟原虫的女队员,每个月的月经量会大增,那几天整个人基本处于虚脱状态,稍一动就会冒虚汗,脸色苍白。即便如此也必须坚守岗位。”

  除了要预防疟疾,队员们还要预防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因为到中国医院治疗的当地居民中,很多都患有艾滋病和梅毒,在这种情况下,队员们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竭尽全力对居民施以人道主义救助。在这里人们对疾病的恐惧远大于战火的威胁。

  联合国只给配送土豆洋葱

  ———回家后最想吃凉菜

  7月15日前,医疗分队驻扎在金杜地区,也是刚果(金)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吃饭靠大树,穿衣一块布”。到了夜晚,整个金杜一片漆黑,月光下偶有电灯照明的只有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所属单位的驻地。而且金杜地区气候炎热,医疗分队一到,迎面扑来的热浪就给了医疗队一个下马威,平均温度在38℃,热的时候要到43℃左右。其实,对于气候炎热,他们有心理准备,但蔬菜和水等物资的缺少是一道不好逾越的难关。骆斌队长说,中国维和医疗队的驻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蔬菜则是由联合国每周配送一次,多数时间只有土豆和洋葱,队员们想吃顿大白菜都没有。水尤其紧缺,在驻地,每个维和医疗分队的成员每天只有限额的1.25升水。医疗队搬到步卡武前,由于联合国物资配送出现了问题,驻地的给养极缺,每天队员们只能吃上两顿饭。建军节那天,为了给大家过节,后勤队员好不容易弄到一些羊肉,每个桌上了一盘,只能一人分到一块。

  到机场迎接的家人们无不心疼落泪。维和归来,队员们都变黑了,变瘦了,干部病房的李凤芝竟瘦了近30斤。由于缺少蔬菜水果、日照太强,有些队员的眼睫毛都掉了,女孩子乌黑的头发也变得干枯发黄,每个人脸上都长了许多斑。当问起队员们回家最想吃什么的时候,他们竟异口同声“凉菜”。在刚果(金)太缺青菜,而且水质非常差,各种寄生虫非常多,根本吃不上凉菜。

  为和平将情爱深藏

  为了完成祖国交付的任务,这些维和勇士牺牲了亲情和爱情。

  完成任务再结婚今年的5月1日,本是211医院妇产科护士韩爽与男友杜伟相约牵手走上红地毯的日子。但她毅然推迟了婚期,奔赴刚果(金)执行维和医疗任务。5月1日的晚上,韩爽仰望金杜的夜空,心头泛起别样的滋味。毕竟婚姻殿堂和维和战场的反差太大了。但是韩爽知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既然祖国需要、组织需要,军人义不容辞。12月21日晚,韩爽一下飞机,接过男友献上了玫瑰花不禁泪流满面,一头扑进相恋4年男友的怀中。200多天的思念,让她在这一刻流泪;200多天的坚持,让她在这一刻流泪;200多天所见的生生死死,让她在这一刻流泪;200多天的坚强,让她在这一刻流泪;积蓄了200多天的情感在这一刻崩发,维和女兵此刻终于做回了温柔的女人,依偎在男友久久不愿分开……

  新婚第二天去维和“别担心,我会平安回来的!”这是内科护士冷辉在洞房花烛夜对新郎说的“私房”话。4月17日,是冷辉大喜的日子,她的婚礼不失天下新人共有的欢乐,又有平常人少有的凝重。第二天一早,冷辉摘下玫瑰花环,脱下白婚纱,戴上蓝色贝雷帽,穿上迷彩服,和爱人道别。维和,让这对新人的蜜月挂上浓浓的思念。冷辉对记者说:“这次经历是我们新生活的第一课,也是我们爱情的最好见证。”

  带上家人的嘱托上路211医院的贺丽萍父亲刚刚过世不久,部队就要去维和,尽管贺丽萍非常想去,但是又放心不下年老体衰的母亲。老母亲得知后非常生气地训斥女儿说:“你是一名军人,军人就应该上战场,还有那么多人在饱受战乱之苦,你怎么可以坐在这里。”那一夜,贺丽萍捧着父亲的遗像,在父亲坚毅的眼神中,她做出去维和的决定。尽管自己已经42岁,但是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她一定要完成维和任务,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年龄的差距让贺丽萍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为了维护和平,她离开年迈的母亲、离开要高考的儿子、离开自己的小家,去了一名军人应去的地方,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最有价值的一笔。

  憋了8个月的平安话皮肤科的护士王巍巍是此次维和医疗队员中最小的一个,只有24岁,她出国执行任务后,她的双亲时常牵挂着女儿的安危。虽然队员们每周都给家人打电话,但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风雨影响电话无法拨通;即使拨通,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电话线那端只有父亲鼓励她安心工作,为中国军人争光的话语。12月21日晚,飞机抵达哈尔滨后,原定来接她的父母都没有来,她按捺不住兴奋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平安回来就好!”后来,从母亲那得知,父亲这句“平安话”已憋了8个月。因怕影响女儿情绪,每逢巍巍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告诫家人只能说励志鼓舞的话,不要涉及家里私事,以免女儿牵挂。而从巍巍维和走后,爷爷就一病不起。这个电话巍巍才知道父母没来接自己的原因是爷爷病危,正在医院抢救。

  异国他乡传母爱

  211医院派出的维和医疗分队里有5名女兵已经是孩子的母亲。孩子大的上高三,小的还在咿呀学语。作为女性,她们承担着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作为军人,她们无愧于身上的军装。因战乱,非洲的孩子赤脚、没学上、没水喝没饭吃,每天只能靠红薯充饥,非常可怜。但这些孩子非常善良可爱,他们亲切地叫中国女兵“妈妈”。这让医疗队的5位母亲将积蓄已久的母爱无私地献给他们。在“六一”那天,在护士长赵晓红的带领下,5名女兵以中国母亲的名义,向金杜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了文化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和生活用品,祝他们节日快乐。当地马尼埃马省的教育局长深受感动,盛赞中国母亲的这一举动,联合国特派团也在其周报和网站上给予广泛报道。中国女兵、中国母亲因此名扬刚果(金)。

  如受伤,送我去中国维和医院

  医疗队的队员们凭借着他们高超的医护水平,为“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在当地赢得口碑。骆斌队长告诉我们:维和任务区里的军人有讲英语的,有讲法语的,还有讲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的。讲英语,中国医护人员都能交流。讲法语有翻译,也相对好办。最难的是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遇到这样的病人,护士们就得靠肢体语言与他们沟通,即使是一个简单翻身动作,护士们都要解释十几遍。中国维和医疗队在8个月里,共接诊1400多人,开展完成手术17例,实施重症急救14例,成功率100%。联合国有关官员称,中国设在刚果(金)的医院是最好的医院之一。

  维和期间,中国维和医疗队成功地抢救了一例身患“重症脑型疟疾“的南非士兵。这个病人来的时候,精神恍惚,大小便失禁,高热。护士们就为他擦大便,换洗床单,几个小时后他开始躁动不安,手上的输液针鼓了,护士们就用双臂抱着他帮他扶着输液的手,还给他进行了20多个小时的物理降温。经过医护人员两天的努力,终于将这个南非士兵从死亡线救了回来。他感激地说:“是中国医疗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件事在联合国驻刚果(金)维和代表团各级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总部的高度赞扬,并被当地多家媒体报道。

  在金杜地区,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维和部队,中国维和医疗队在当地的口碑最好。医疗队经常为当地老百姓提供物资捐助,给当地医院提供医疗器械捐助,当地人提到中国维和医疗队都非常赞叹。中国维和医疗队通过行动,在当地政府和居民中树立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许多巴基斯坦士兵都在自己的上衣兜里放上一张纸条,用英语写着:“如果我受伤,请把我送到中国维和医院。”

  在过去的8个月里,维和医疗队的队员每天要面对的是非洲炎热的天气、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动荡的局势、肆虐的病魔。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他们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维和医疗任务,受到了联合国官员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他们全都被授予“联合国维和勋章”。采访中,队员多次谈到,亲历刚果(金)维和,切身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战乱积弱贫穷给他人民带来的苦难,才倍感和平的可贵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这就是他们,我们的维和勇士。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