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4日电 黑龙江省银行业收贷难原因错综复杂。据金融时报报道,由于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下降等因素,黑龙江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日益突显,黑龙江省信贷增长速度缓慢,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呈现减弱趋势。
收贷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在黑龙江,记者日前采访了很多银行的信贷人员,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人甚至调侃自己是“站着放款,跪着收贷”。企业到还贷时变了脸,寻找各种借口,从今天推到明天,今年推到明年,贷款由到期变成逾期,最后成为呆款呆账,银行就是真得“下跪”也不一定能收回来。
农行黑龙江省分行营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过去我们和供销社系统的关系非常好,每年互访、联谊不断。甚至农行召开新年联欢会,供销社都专门出节目助兴。现在时过境迁,企业变脸了,农行的清收人员进供销社的大门都难,想在贷款催收单上签字盖戳更没门儿。他们的说法是“反正都是国有的,一起等国家给政策吧”。据了解,黑龙江省供销社系统目前在这家营业部的贷款13亿多元,其中12亿多元为不良贷款,因供销社系统企业拒不还贷造成营业部亏损挂帐6亿多元。
记者在这家省分行营业部的一份报告中看到:今年清收不良贷款5.4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收4.47亿元,实收现金2.3亿元。营业部副总经理郭继斌告诉记者,今年从年初我们就对清收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下决心下力气抓清收。现在看来有点效果,清收贷款额是前三年清收的总和,首次完成清收任务。但目前我们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高,供销社、农垦、国营工业及乡镇集体、种子农机及其他商业、乡镇企业等与政策性贷款有关的5大系统不良贷款高达50多亿元。清收难仍是困扰发展的一大顽疾。
“到企业收贷,很多企业居然要求优惠打折,否则就不还贷”。一家商业银行清收中心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举例说,哈尔滨一家自来水公司欠贷款2000万元,十多年来一直不还本息。为了便于清收,银行在这家公司的对面专门租了一间房子,天天登门催收。最后企业终于还了贷款,但前提是银行损失一部分贷款利息。他介绍,像这种贷了款“赖着不还、或者还了赖点”事情在黑龙江时有发生,不算新闻。
依法诉讼是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实际清收过程中仍然十分复杂,存在着一定风险和困难,农行起诉一家钢厂欠款案时,开庭前一天关键证人的女儿遭人绑架。此案胜诉后,代理律师又受到人身攻击,本应同舟共济的银行和企业,此时变成了对手。张文涛,在一家商业银行专门从事相关法律事务,他每天都在研究和关注对手,寻求机会。一天,他在互联网上看到浙江某集团公司欲收购本行欠贷户股权的信息,便立即主张银行依法查封了欠款企业所持国有股,通过拍卖公司做出公开拍卖出售股权姿态,迫使欠贷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以现金形式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今年3月份,黑龙江省委9届88次常委会议专门讨论通过了《“诚信龙江”建设工作方案》,下决心要解决“诚信”问题。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对全国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等级进行了评定。省城哈尔滨列倒数第八位,属Ⅳ级。金融生态与诚信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信用环境就有什么样的金融生态。
针对银行如何促进金融生态改善问题,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说银行不可能等到金融生态关系建设好了去清收不良资产,再去发展。因此,要争取主动,积极参与和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