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8日电 2005年12月31日,在哈尔滨打工的农民工赫英福突发急病晕倒在街头,省医院南岗分院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免去一切手续和费用,及时挽救了他的生命。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我省各大医院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已经成功抢救急重症患者近五千例。方便、快捷,允许患者先治病后交费的绿色通道成了患者的生命通道。
2004年5月,外地来哈打工的农民工来元波在某建筑工地干活时,突然被钢架上掉下来的钢管砸中,工友立即将他送到了哈医大一院。“来元波到医院时已经休克,耳朵不住地向外流血,颅底骨折,情况十分危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主任张相彤说,当时,医院迅速开启了绿色通道,脑科、胸科、骨科的专家赶到病房为来元波紧急会诊,确诊了病情后,抢救随即展开。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抢救,来元波的病情趋向稳定。医生通知来元波的工友将住院押金交上,准备做手术,但工友却称他们身上的钱加在一起还不到300元。
“其实第一眼看到来元波和他的工友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就已经预料到他们拿不出医疗费了,但救人要紧,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张相彤说,直到来元波恢复健康,他也未能交上3万多元的医疗费,他的老板也没有露过面。来元波走之前,哭着向神经外科脑科急诊绿色通道的所有医护人员鞠了3个躬,说:“等我挣够钱,一定将医疗费给你们送来!”
张相彤说,像来元波这样欠医疗费的农民工,每年都有三四个,还有一些患者当时拿不出钱,过后再把医疗费补上。
家住大庆的8岁男孩张明先天性血管畸形,2003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正在和小伙伴玩耍的张明突然晕倒在地,不停地呕吐。家人立即将张明送到大庆市油田总医院,医生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未能控制住病情,而这时已经是17时多了。张明的父母带着家里仅有的三千元现金连夜打车赶到了哈医大一院。当天23时左右,当张相彤赶到医院后发现,患者带的钱不够,他立即向主管院长请示,很快便得到了先治病后收费的答复。
开启了绿色通道后,医院“一路绿灯”地为张明做了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张明脑内的血管爆裂。张相彤主任亲自为8岁的张明做了手术。术后,张明恢复得很快,张明的父母也及时将医疗费补上了。
从2003年10月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通了脑外开通科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成功抢救急重症患者2500多例。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李玉堃介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哈医大附属的几家医院便先后开设了急诊急救专科诊室,2000年后,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今天的绿色通道。急诊急救的绿色通道主要为急重症、危重症患者服务。哈医大一院主要以脑外科为主,哈医大二院以急重症、危重症和外伤为主。绿色通道的信念和宗旨是“快速,便捷,优质,高效”和“第一时间,抢救生命”。接诊、抢救、住院、转科形成“一条龙”式服务。
2005年下半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对五个附属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应先救命后收费。李玉堃说,所谓的“先救命后收费”是因人而异的。突发急病或危险,生命已经受到威胁的患者,确实是拿不出医疗费时,医院应先救命后收费。而对更多的患者都采取“24小时流观”的接诊方式,先控制住患者的病情,做一些急救处理,同时,通知患者家属准备医疗费。如果遇到家里十分困难的患者,医院将继续对病人进行救治。
李玉堃说,目前,国家按照床位数给医院补贴,每张床补贴300元。“哈医大一院的急诊绿色通道有30张床,能拿到9000元的补贴,但这点钱根本不够补贴医院为患者免去的医疗费。”好在医院积极负责救治患者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患者的理解,大多数患者都能把医疗费补交上,否则医院就会入不敷出了。
据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恩海介绍,我省急诊急救工作开展得比较早,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效仿民航、铁路的一些大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绿色通道,收治急重症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办理一切手续从简,对于病情极其危险而又拿不出钱的患者,医院应先治病后收费。“国家有这个要求,我们省也有这个要求,进入绿色通道的急重症患者,尤其是经济困难的患者,医院应先救人后收费。”
王恩海说,我省的“绿色通道”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今后,卫生部门要加大急诊急救的建设,在各个医院开通专门的急诊通道,将专科医生与急诊医生分开,更便于百姓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