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8日电 坐落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的我国第一个冰灯艺术展览馆在本届冰雪节期间开馆,展出哈市珍贵的冰雪艺术史料近千件,详细地回顾了冰灯游园会43年走过的历程。据了解,近日哈市道里中心区改造规划出台,规划中兆麟公园将被改造为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作为目前世界上形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的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可能成为历史。目前正在举行的第32届冰灯游园会可能是最后一届。
对此,有关人士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公园开放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而随着哈尔滨市冰灯艺术的发展,冰灯早已经走出了“围墙”,成为哈尔滨市冬季街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无论怎样发展,作为哈尔滨冰灯艺术发源地的兆麟公园都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冰雪艺术是我国古代在北方民间冬季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据文字记载,清代以前,松嫩平原上,乡村喂马的农夫和松花江沿岸捕鱼的渔夫,在冬季的夜间为了坚持生产,常制作冰灯作为照明的用具。那时的冰灯,制作方法十分简单。把水倒入桶中进行冷冻,在水未冻实之前,把桶拿入屋中略微加热,使桶与冰自然分离,拔除冰块,凿开顶心,倒出中间未冻的冰水,使其成为中空的冰罩,将油灯放入其中,便不会被寒风吹灭,那时的冰灯还只是一种生产辅助工具。后来冰灯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人们观赏的艺术品。
提起哈尔滨的冰灯,就不能不提起两个人,曾任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和市长吕其恩。上世纪60年代,正是中国的经济困难时期,任书记到广州看见冬天的花市热闹非凡,就想着如何能在经济困难时期,丰富人们文化生活。1963年冬天,任书记和吕市长到哈市香坊区检查工作,看见一户居民家门前摆放了一个冰跎,里面点着蜡烛,非常漂亮。于是突发灵感,回到家后就发动家人把桶、盆都搬了出来开始冻冰灯,并在水里加上各种颜色的墨水制成各种颜色的冰灯,垒成不同形状摆在哈尔滨市委门前。这些冰灯晚上看起来特别好看,于是坚定了任书记和吕市长要办冰灯游园会的信心。
第一届冰灯制作时,当时在兆麟公园负责组织文化活动的张永滨担任起了冰灯设计制作任务。张永滨介绍,那时不从松花江取冰,而是用铁桶冻。由于以前没有制作过冰灯,他们就到渔夫家学习冻冰技术。后来,他们就从家里把水桶、大铁盆等装水的容器都拿到了兆麟公园,在水桶底部放一根木棍,上面钉根钉子,用来插蜡烛。把装满水的铁桶放在外面冻,但桶里的水不能冻实,只要铁桶的四周冻结20多厘米的时候,就把铁桶抬到屋内,化上一段时间,待铁桶和冰块脱离后,把冰块从桶里弄出来,在准备好的铁钉上插根蜡烛,冰灯就做成了。
张永滨回忆说,当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做模具,大年三十都没回家,用白铁皮制作三角形、菱形、五角星形的铁桶。终于在农历正月十五那天组织起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展出用模具冻制的冰灯上千盏,或挂在树上,或摆在公园的小河上。用广告色加以涂饰,并且还有一个与实物大小一样的雪雕大象于元宵节前夕对外展出,一时间轰动全城。
张永滨非常自豪地说,当时在兆麟公园的晚上,人山人海,游人走路都很困难,前来买票的人都排起了长队。冰灯游园会原定的展览时间是3天,由于观看的市民络绎不决,延为6天,共接待了游人25万多人次,甚至有盲人前来摸灯“观看”。
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较贫瘠,冰灯的出现,活跃了人们的生活,哈尔滨市决定继续举办冰灯游园会。1964年的第二届冰灯游园会,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采用松花江的天然冰块为材料,冰的透明度大大增加,这使得哈尔滨冰灯发生了转变,掀开了中国现代冰灯艺术的新篇章。冰灯的种类大大增加,制作了冰建筑和人物、植物、动物冰雕,冰雪艺术的内容在探索中有所拓展,出现了中国第一座大型室外冰雕——4米高的工农兵群像、中国第一座大型冰建筑——7米高的方形红旗塔和中国第一个大型人工冰瀑布——20米高的珠穆朗玛峰。
1965的第三届布置了两区一园。工业区有冰制石油井、冰制石油罐。冰河上还用冰砌了座10米长、3米宽的水电站,它既是游人过往的桥梁,也是农业水利化的象征。农业区以冰雕麦穗、鲤鱼制成的丰收塔为主景,其四周是猪、鸡、羊和苞米、白菜、辣椒等动、植物冰雕。
第四届是按展览馆的形式布置的,每个区或馆大体围绕一个中心,如工业、农业、商业服务等,这样便有了系统性。
据张永滨介绍,由于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冰灯艺术的取材范围较窄,反映政治内容的较多,而考虑艺术效果的较少。虽然这段时期的冰灯会特别强调思想性,但这棵破土四年的嫩芽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未能幸免,哈尔滨的冰灯游园会被称为是“封、资、修的大杂烩”,而被停办。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断了十二年之久的冰灯游园会于1979年元旦再度接待游人。自此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灯游园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内容愈加充实,艺术水平和制作方法不断提高。1981年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搞好冰灯游园会,活跃哈尔滨人民冬季文化生活,当作全市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 1982年—1990年第八届至第十六届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进入成熟阶段。选材范围广,由现代扩展到古代,由中国延伸到世界,上下五千年,东西十万里;天文、地理、历史、科技;远古的蛮荒、现代的文明、未来的畅想……还运用了光纤技术、微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冰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造型壮丽、灯光美妙、色彩绚烂,形、光、声、色的综合效果充分调动了游人的视听感觉。并且冰灯在注重观赏价值的同时注重增加其参与性,如建滑梯,造迷宫,制造其他既能看又能玩的冰景,给游人创造更多的参与冰灯会的机会。从此,冰灯不仅丰富了哈尔滨市民的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1985年哈尔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第一个地方性的文化节日冰雪节,使冰雪艺术进入了成熟阶段。那时有条件的家庭外地来了客人,都要领到兆麟公园看看冰灯。
1991年第十七届至2000年,哈尔滨冰灯进入了繁荣时期。每届冰灯会的用冰量都在20000立方米左右,1500余件作品把兆麟公园装点得琳琅满目、色彩斑斓。1998年第二十四届冰灯游园会以20500立方米冰的宏大规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1999年的第二十五届冰灯游园会的48.62米长的巨龙飞舞又创造了世界吉尼斯记录。
据哈尔滨市冰灯艺术博览中心主任王旭海介绍,目前,哈尔滨市冰灯游园会的现状不容乐观,其它省市纷纷建设冰雪景观,部分城市已开始到哈尔滨市宣传冰雪旅游,对哈尔滨市的冰灯市场冲击很大。“冰灯的发展在于创新”王旭海说。他表示,目前的冰灯还停留在较粗放的管理和制作阶段,在国外,有的冰雕艺术已开始内雕,即在冰景内侧进行雕刻,运用现代科技,让冰灯艺术得到升华。王旭海希望,哈尔滨市的冰雪景点能抱成一团,发挥哈尔滨市的冰雪优势,把冰雪产业做大做强,冰灯游园会要一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