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0日电 2005年是普阳农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从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到农业生产跨入“全国农垦百家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从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跻身“全国文明单位”行列,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荣获“黑龙江省卫生城镇”、“黑龙江省环境优美小城镇”到建立“博士后科研基地”走科技创新、靠科技致富奔小康之路。
一个文明富庶的普阳、一个和谐发展的普阳、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普阳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1: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量出口,让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2005年,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产业优势竞争力,普阳农场努力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农业,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以科技示范为先导,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今年水稻、玉米、大豆三大农作物均成为示范产品,其规模分别达到8000公顷、7900公顷和7700公顷,示范品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全场耕地总面积的85%。此外,农场还斥资1100万元,新购进约翰迪尔9320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540余台套,使全场农机总动力达到4.2万千瓦。农场实现了向机械化要产量、向标准化要效益。
经过一年的努力,普阳农场跨入“全国农垦百家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行列。农户也因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粮食品质好,粮价高,变现快而获益非浅,全场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全场个人银行存款达到1.9亿元,无公害农产品功不可没。
点评: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适应入世要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普阳农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等称号,这和他们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不开。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无公害行动,让广大农户赚了个盆满钵盈。
关键词2:循环经济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普阳农场的领导深刻认识到: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当努力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使农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年来,普阳农场在三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即生活小区实行秸秆气化,构筑小循环——利用稻壳、玉米秸等可再生资源,建立秸秆气化站,使以往废弃的稻壳、玉米秸都成了燃料。燃烧后的灰烬,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添加到农田中,既增强了地力,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畜牧园区推行绿色养殖,链式发展,构筑中循环——圈舍天棚扣阳光板,充分利用太阳能,节约电能;地上建沼气池,让稻草、猪牛粪便废物利用,既可照明、取暖,又可用来做饭,沼液还可喂猪、作肥料,可谓一举多得。非国有经济实现资源整合,变废为宝,构筑大循环——普阳农场与江苏大学、黑龙江生物科学研究所“联姻”,和“世界厨房”对接,利用木材厂的废角料、锯末子及牛粪等原料,进行巴西菇、猴头等菌类的培育,直接对外出口。干品巴西菇一公斤可卖20美元,市场前景广阔。普阳农场确定的循环经济目标是实现全方位循环,处处循环,让普阳人在循环经济中切切实实得到好处。
点评: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普阳农场近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职工群众的收入连年攀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亿元,企业利润1195万元,粮豆总产17.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一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的循环理念,正越来越多地被普阳人所接受。
关键词3:文明和谐
自2001年普阳农场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以来,普阳人就确立了更高远的目标——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构建农场和谐社会。
2005年,普阳农场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以先进性教育为载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整景、不作秀,一门心思干实事。全场上下紧紧围绕构建利益和谐、人际和谐、文化和谐做文章,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宜人的新普阳。通过扩大参保覆盖面、补贴保险金额、成立再就业领导小组,使困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切实体会到党的温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购电厅、第二门诊、第三门诊及法律咨询中心,为职工群众提供贴心便利的服务,打造诚信、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通过“七场”教育、“三战荒原”教育及“北大荒精神”教育,鼓舞人心、凝心聚力,推动“文化和谐”,以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稳定落实在基层,把和谐构建在基层,让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点评:
2005年,是令所有普阳人值得骄傲和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农场荣膺“全国文明单位”殊荣。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使普阳农场更加注重提高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更加注重丰富文化生活,更加注重加大保障力度,一句话,更加注重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
关键词4:新农村
水泥马路平坦,桥下流水潺潺。路旁鲜花争艳,人人喜笑开颜。这是普阳农场第四作业区的生动写照。自1993年普阳农场第四作业区被农垦总局命名为“小康队”以来,该作业区就始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下功夫。通过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调整结构、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畜牧园区实现规模化、示范化。
截至2005年底,全作业区户均存款达到10万元,全区个人存款总额达到1000万元。作业区成为垦区有名的“十无”作业区,即无欠账户、无贫困户、无劣迹青年、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户、无“法轮功”习练者、无火灾事故、无安全事故、无计划外生育。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电话的入户率均达到100%。2005年,第四作业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光荣称号。普阳农场第四作业区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10年实现人均收入5万元,成为黑龙江垦区的“华西村”,为垦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跑”。
点评:
普阳农场里来关注文明村镇建设,全农场所有作业区基本上都实现了环境优美,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如今,第四作业区已成为普阳农场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普阳农场力争5年内在个别作业区率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关键词5:城镇化
“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是一张最好的名片”。继2004年建起欧式风格、轻钢结构的别墅小区,打了一条2400延长米的白色路面,盖起3幢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商住两用楼后,2005年,普阳农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省级卫生城镇。
通过集资、融资建起3000平方米的集餐饮、洗浴、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楼一座,使全场的楼房总数达到50余座;新修水泥路2800延长米,使农场场部的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白色路面,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农场还在绿化、美化上下功夫——全场栽树10万株,栽植花卉100万株,种草坪8万平方米,实现人均绿地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2%。绿化、美化为全场居民营造了一个优美宜人、温馨和谐的人居环境。2006年,普阳农场计划再建一个占地10000平方米、60幢楼房的别墅区,满足群众的高标准居住需求。
点评:
垦区大地花百朵,蒲鸭河畔分外红。早在2001年,普阳农场就获得当时垦区唯一的“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荣誉称号。4年过去了,普阳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年年有变化,岁岁有提高。2005年,普阳农场又连获“黑龙江省卫生城镇”和“黑龙江省优美城镇”两项桂冠。普阳农场的小城镇建设不仅具有农垦特色,也展示出北大荒的浓郁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优美、卫生、舒适的城镇,她必将成为普阳农场快发展、大发展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