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挥霍无度饱受债务困扰 "落魄"学子"毕业"8年不离校
2006-01-26 09:46:4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冬梅 李永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6日电 在哈市某高校,35岁的小张是一位尽人皆知的“名人”,一位“大哥大”式的人物。他不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或者讲师教授,只不过是曾经在这里念过书的大学生,他的名气在于,同届的同学早已毕业8年了,可“恋校”的他依旧吃住在这里,几年前混迹于小师弟们的宿舍,一年前才在校园里租住了一处家属楼;他的“资历”在于,一些辅导员和讲师都是他当年的“小师弟”。

  他的“求学”履历很多老师和同学耳熟能详———读大一时因多科不及格被降级;好不容易读了大二,可又因为在宿舍中沉溺于赌博被学校留校察看;他最终没能混完大三,他以这一年所修科目全不及格的“战绩”被校方处以“极刑”———勒令退学。接下来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同样“精彩”———被开除了,可他一直欺骗自己当农民的父母,谎称自己“成绩很好”“专科毕业了”。一个谎言必须用另一个谎言去圆,结果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到后来,他说自己已经“读上了本科”。而同届的同学工作后,他谎称自己也被哈市一家公司看中了。几年中,为了一次次的圆谎,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不得不出去打工赚钱,可由于没有文凭,他只能从事一些薪水较低的粗活儿。几年中,他很少回家,但屈指可数的几次,他都会向同学借来高档衣服充门面。好在他的家在吉林省一个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同时,大字不识一个的父母,总是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据说,两位老人至今都还认为儿子在城里很风光。

  同样是经历十载寒窗苦读而步入了象牙塔,可他们却由于自身的原因半途而废,不仅得不到毕业证,有的还饱受债务的困扰;当父母在家浑然不知地苦盼他们成材时,他们却遭遇了被学校退学的“极刑”;当父母为了他们的学费疲于奔命时,他们却在为生计挥汗如雨……他们的不堪回首的求学故事,以及那一个又一个为了欺骗父母正在圆或已被戳穿的谎言,这或许会给一些家长以警醒……

  逃学6个月父母浑然不知

  认识22岁的小文,源于记者一次偶然在哈站附近一家职业介绍所的采访。

  在以民工居多的求职表中,相片中戴着眼镜长相文弱的小文显得格外扎眼。中介的老板说,小文是这里的常客,每个月都要来一两次,主要是打听有没有赚钱更多的活儿,他总是对收入不太满意。而提及与小文的交往过程,该老板一脸的无奈。

  “去年2月,年还没过完,他第一次来到我们这找工作。他说他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家里非常困难所以过年没回家,打算找一份工作赚下学期学费。一看他的学生证,他果然是哈市一所知名大学的学生,于是,我免去了他40元的中介费。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我为他找了十几份工作。原以为是做了件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好事,可去年9月的一天,一对年过半百的南方夫妇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他们痛哭着问我有没有一个叫小文的大学生在这里找过工作,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文是背着父母来这里打工的。”从老夫妇俩含泪的讲述中,中介的老板知道了关于小文的一切———

  2003年9月,家住湖南某贫困山区的小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市一所知名学府,然而小文入学后并没有如父母所愿刻苦攻读,而是游离了父母严管的视线,终日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赌博中,不但将父母用血汗换来的学费挥霍一空,还放弃学业,逃课打工赚钱,他从此陷入了另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逃课———成绩一落千丈———支付补考费,得不到一分钱补助金———只好再打工———再逃课……而这一切,小文一直隐瞒着千里之外的父母,让他的父母对小文逃课长达6个多月、期末所有的课程全部挂科的事浑然不知,直到校方为小文亮起了红灯,并辗转通知到父母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贪慕虚荣欠下万元外债

  哈市一位大学辅导员为记者讲述了小强的故事。小强的家境原本较为富裕,父母都是当地的生意人。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小强从小就受到了过分的溺爱。上了大学后,小强俨然成了同学中间的一位富哥———

  他自理能力差、出门就打车、穿衣讲究品牌、食堂饭菜不可口就到大酒店豪饮大嚼;同学过生日,动辄奉上几百元钱的贺礼;陪女友逛街从来都是一掷千金;每逢假期,呼朋引伴外出旅行,钱花光了,就伸手向父母要,把父母当成了“自动提款机”。

  然而,去年年初,因经营不善,小强父母的生意跌入低谷,最后负债累累。家境的变故,丝毫没有影响小强的生活习惯,他依旧挥霍,家里不给钱就去借,最终竟欠下了同学近万元的外债。当同学催债时,他只好逃课打工去赚钱……而这一切,他的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

  今年1月,小强因6门功课不合格被学校劝退,令老师和同学无比惋惜。

  这位辅导员说,每当期末发出退学通知,一些高校教务处长、学工办主任的工作日就成了“家长接待日”。有的家长对自己放任孩子懊悔不迭;有的家长指责学校管束失当;更多的父母则苦苦请求“再给次机会”。

  小强的母亲,接到孩子被退学的通知,千里迢迢赶到学校,一次又一次跪在辅导员的面前,苦苦请求“再给我儿一次机会吧”。这位辅导员一次次俯身扶起这位心如刀割的母亲,却又一次次“狠下心”说“不行”。他说,自己的心陪着孩子的母亲同样在流泪,但他很无奈,学校不能“网开一面”。

  每年的9月,都会有一批少年才俊顶着“天之骄子”的金字招牌,怀着无限向往迈进了大学殿堂。发生在3个大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尽管是极少数的个案,但已经深深地刺痛了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神经。

  纵观3名大学生的“落魄”经历,我们清楚地发现,除了其个人的因素外,学校和家长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了自制力差的学生放纵的机会。小文逃课近6个月,可老师竟然浑然不知。对此,校方解释说,那一学期上的都是大课,几个专业的几百名学生在一起听课,老师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认识每一名学生,况且,每次点名时,总有人替小文喊“到”,使他轻松地混过了学校这一关。

  3名大学生中,小张和小文的家都在偏远地区,通讯与交通极为不便,打个电话要先打到村委会,再找人通知几里外的家人。同时,他们的父母都是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终日为生计、为孩子的学费奔波,根本不了解城市和大学里的生活,对于儿子的要求和编造的谎言几乎没有识别的能力。而小强的父母,因整日忙于生意同样无暇顾及儿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除了给钱,他们与儿子几乎没什么沟通和交流……

  凡此种种,最终在家长和学生之间上演了无法挽回的结局———父母在家苦盼儿子早日毕业成材,而儿子却遭遇了学校退学的“极刑”,在为生计挥汗如雨……

  一位大学辅导员说,大学生正处于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危机,为此,应建立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三方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次家长会、一封信、一个电话,问题也许早就一览无余了……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