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县级财力增长近一番
2006-02-05 09:02:47 来源:新华网  作者:范迎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2月4日电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把县级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均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802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5026万元,接近翻了一番;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2.4%,比省政府规划目标高出4.9个百分点。

  据黑龙江省财政厅统计,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市)由2000年的21个增加到30个;3亿元以上的由2个增加到10个,其中绥芬河市、肇东市突破6亿元;全省县(市)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由5.3%提高到18.6%,创10年来最高增幅。

  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1999年,黑龙江省共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省定贫困县5个,16个财政补贴县,10个财政赤字县,13个县(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不足5000万元,全省人均财力平均不到9000元。县级财政呈现"三高一低"状态,即贫困县多、赤字县多、补贴县多,财政自给水平低,财政基础脆弱、包袱较重、后劲不足,"吃饭"型居多。

  李继纯说,针对这种情况,黑龙江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扶持各地加强县级财源建设工作。省级财政改变过去只是对项目贴资金甚至直接给资金的老办法,更多的倚重政策激励扶持。比如提高省对县(市)税收的返还比例;对边远、边境县(市)的招商引资项目优先给予财政资金的支持;把财源建设无偿投入资金用于财源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奖励等,这些举措调动了各县(市)加强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国家级贫困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多年来靠财政补助过日子。开展财源建设以来,这个县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发展石油、乳品业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吸引了大庆油田、伊利乳业、草原兴发等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县级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401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43亿元,5年间增长了8.5倍。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围绕玉米、乳业、亚麻等优势产业,累计筹集15.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了1187个县级重点财源建设项目,其中993个项目目前已经达产,2005年实现税金32亿元。一批依靠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在增加当地财源的同时,也拉动了广大农民增收。

  县级财力的增长给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形势带来了喜人的变化。到目前,全省县(市)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上升到2.2万元,17个原来只发四项基本工资的县(市)全部按照国家规定项目和标准发放,18个县、乡工资发放不同步的实现了同步,63个县(市)全部或部分兑现了省里出台的御寒津贴和岗位津贴政策,呈现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