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5日电 题:抢救满语
一种语言,会说者不足百人。一种文化,在艰难中沿袭、传承。
公元1616年,一个“马背民族”建立了清王朝,1644年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并统治了中国长达260多年。满语作为当时的“国语”,不仅记载、见证了清朝的历史,同时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千多年过去了,拥有1000万人口的满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位居第三大民族。而如今,在我国会说满语的人已经不到100人了。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是我国北方的满族聚居地之一,也是唯一保留着完整的满族风俗和满语会话习惯的地方。全村1000多口人中,60%都是满族,但是能够说上一口流利满族话的人只有几十位,而且大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村民石君广(满族):我奶奶问今天晚上吃什么,我的大姨奶说吃的有大米饭,还有酸菜什么的,还有粉条炖肉什么的。说了好几样菜。
石君广从小在三家子村长大,虽然是满族人,但他一直学习的是汉语。在他的同龄人、甚至跟他父母年纪相仿的长辈中,能够说满语的也寥寥无几。2000年高中毕业石君广回乡务农,从那时起,跟奶奶有着深厚感情的他萌发了一个想法,要跟着奶奶自学满语。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村民石君广(满族):我们家四世同堂,有奶奶还有小孩,我奶奶那个年代满语说得特别好,但是到我爸我妈那年代就不怎么学了,光能听懂,说得很少。而在我们年轻这代说的更不会了。像我学了一些会说了也能听懂了,但是其他人就是年轻人很少很少会懂会说了。再下一代如果没有人教没人管,恐怕满语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了,基本就失传了。
今年80岁的奶奶——孟淑静老人就是石君广的满语家庭教师。她的教学方法就是非常简单的口耳相传。几年来,祖孙俩已经录了5盘磁带,其中涵盖了单词、句子及一些习惯用语。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村民孟淑静(满族):(他说)奶奶呀,你得教我满族话,因为什么呢,咱是满族人。话语不能扔。等你老(去世)哪天我想你,我打开你这话,我就能听你这声音了,就这么我就教我孙子。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村民石君广(满族):明明知道它就要失传了我却不整理它,就让它失传,心里很难受。我是地道的满族人嘛,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全是满族,血统完全是满族血统,所以说有这种责任感。
经过多年的面传口授,石君广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录音资料,并自己整理成册作为长期研究的资料。虽然还不能流利地会话和翻译,但他已经是村里年轻人中的满语秀才。然而,石君广一个人的努力并没有影响满语持续衰退的现状。
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村支部书记卢宏强:能说得比较好的在我们村能有20多位,都是70岁以上老人了。像我家就不会了。一句都不会了,我父母懂一点但不常说,生活用语一律汉话。天长日久把这个语言不用了放弃了。我们村也感到危机,但我们小小的村一级感到束手无策。
黑龙江省富裕县副县长赵金纯:如果说这个村的老人一旦故去了,语言消亡了,可能再拯救满族的语言,或者说再想挖掘这个语言,那可能就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在清朝,满语曾经被推行至全国使用,从一开始的只有口语没有文字,到了后金时代借用蒙古语中的文字,并加以“画红”注解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字。满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至今存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如:“马马虎虎”、“磨蹭”等都是来源于满语,小说《红楼梦》中别有韵味的语言,就夹杂了大量的满语以及当时满人说汉活的习惯。清朝之后,满语的学习也逐渐被废止。如今会说满语、学习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曾经用满文记载的那些史料逐渐成了天书。
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所长赵阿平:因为在汉文档案里可能有很多我们找不到的一些历史上的过程啊,或一些重要的史料,通过在满文档案里翻译查找,会得到,这部分档案比较重要。有很多的对外条约比如中俄条约等重要的条约,签订的时候他所使用的文字是满文而不用其他文字,可以说,满文是作为清朝代表文字行书于对外的外交关系。
作为清朝当时的“国语”,当年许多条约、条文和秘密档案都用满语保存。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200多万卷(册),仅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4.38万卷,重达60余吨。众多的珍贵史料,因为满语人才的缺乏而成为难以破译的天书。
黑龙江省富裕县副县长赵金纯:这批档案非常珍贵,整个记载黑龙江和沙俄当时的疆界的确定。据专家搞过测算,15个人要翻译的话,一年整理1吨(史料),得需要60年。现在看头一期培训的人员,全国搞这方面,真正能搞满文史料翻译、整理,包括著书立说的人,全国不足20人。
作为满语研究的“活化石”,三家子村如今已经成了满语研习的基地。近几年来,中外语言学者多次到这里走访,用录像机、录音机不断学习记录,像咿呀学语的孩子一样向这些七旬以上的老人讨教满语的词句。对此,2005年富裕县政府投资在三家子村建起了第一座满语小学。
黑龙江省富裕县副县长赵金纯:县里也重视,党市县三级民委也重视,我想学校开课之后,至少能把语言能巩固一段时间,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人来,开完小学五年级课之后,他们自己的母语,对自己的语言学习也很有兴趣。
由于这座刚刚建起来的小学还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富裕县的赵金纯副县长临时担任起了教材的编写和部分教学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地满族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却十分强烈。
满族儿童:问:你们都想学满语吗?孩子:想!我盼望着学满语,因为我是满族后代,我要是不学满语后代就失传了。
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黑龙江大学满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了满族语言文化学硕士学位点,面向国内外招生,到目前为,这个专业已经培养了4届硕士研究生。2005年,黑龙江大学招收了首批满语言文化本科生,学者们在为挽救满语做着不懈地努力。
目前,世界上有23个国家的学者在研究满语,不少国家甚至把满语文化研究列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专家预言,民间的满语口语交流将在5至10年内消失。相信这笔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