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亿元县增至30个 县均财政收入五年增幅12.4%
2006-02-06 07:15: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宪武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6日电 县级财源建设“十五”展新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日渐雄厚,GDP年均增长在10%以上。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省县(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率由5.3%、7.5%、8.5%、 14.7%升至18.6%,创10年来最高增幅。县均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802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5026万元,年均增幅达到12.4%。全省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市)由2000年的21个增加到30个,3亿元以上的由2000年的2个增加到10个,绥芬河、肇东突破6亿元。

  2000年,省委、省政府针对全省贫困县多、赤字县多、补贴县多和财政自给水平低等“三多一低”问题,作出了加强县级财源建设的决定,省政府专门制定了《黑龙江省2001—2005年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5年来,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把财源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县级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省财政厅专门成立了县级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32个处室被编成23个推进组,全面实行包扶工作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

  帮助定思路、选项目,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在工作中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思维定势,坚持思路创新和工作创新,实现由直接投入为主逐步转向政策激励、资金奖励等间接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主转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支持单个项目为主逐步转向支持环境建设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性问题为主的转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施了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一定3年不变,提高省对县(市)税收返还比例;对大庆周边县(市)开发小油田实行“让利”;调整了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目I资鼓励政策,对边远、边境和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的市、县降低财政资金支持门槛;将财源建设资金全部用于财源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奖励等,同时还与省委组织部门共同建立了县级财源建设考评工作机制,将财源建设绩效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提拔重用结合起来考核,有力地推进了县级财源建设工作。

  5年来,全省1187个县级重点财源建设项目得到了省财政的资金支持,资金额达15.3亿元。其中993个项目已达产,2005年,实现税金32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雀巢、伊利、光明、完达山乳业、华润、龙凤、华富、格林玉米、金鼎、肇融、继嘉亚麻等一大批依靠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三精、葵花、乌苏里药业等北药开发企业高科技含量日益增强,肇源、杜尔伯特、双城区块小油田建设迅速;勃利、鸡东、宝清、集贤等地煤炭资源丰富,后发优势明显;绥芬河、东宁、同江等地更是把“边境线”变成了“财富线”。

  通过强力推进财源建设,5年来,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县(市)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由不足8944元升至2.2万元, 17个原来只发四项基本工资的县(市)全部按照国家规定项目和标准发放,18个县乡工资发放不同步的实现了同步,63个市县全部或部分兑现了省里出台的御寒津贴和岗位津贴政策,呈现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级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