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
搜 索
解决我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2006-02-06 15:08: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案由: 解决我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提案人: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提案内容:

  外出务工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优化配置,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也连带产生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留守儿童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留下的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1-9年级在校生,他们的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目前留守儿童占适龄就学儿童数40%左右,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个比例还会逐年上升。

  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问题:1、道德滑坡: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支持能力强,但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缺乏亲情及时有力地规范,男孩讲究吃喝、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高达20%)。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渴求关爱,导致早恋、被诱奸、早孕,留守儿童道德普遍滑坡。2、学习偏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有亲情差距,对留守儿童学习管理介入困难,逃学、厌学、辍学时有发生,导致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3、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特别需要倾诉、关爱和指导,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的疏导,他们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后进行矫正型教育困难。4、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病后无助、自杀、奸幼、早孕、拐骗卖淫等危害着他们,侵害后没有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发现。

  问题形成原因:1、城乡二元结构增大其教育成本和困难: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民外出打工第一考虑是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他们足够的重视。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家长或亲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充分给予他们支持关爱指导解答。4、从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基本没有心理教师,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的行为教育严重空缺。5、能够给予这类群体以帮助的相关的非政府社会组织在我市太少。6、没有列入工作考核内容。

  对策与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将不断加大,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将更加凸显,必须从制度上整体地把它纳入到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无法有效的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三、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却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列为对乡村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四、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五、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程度:非政府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市这类组织太少。政府部门应鼓励个人创建并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也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杨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