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
搜 索
重视企业改制中的问题
2006-02-06 15:27: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案由:重视企业改制中的问题

  提案人: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提案内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加速,合资、重组、兼并、转制等一系列现阶段企业改制模式已基本形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改制过程中政策不到位、改制方式单一、职工身份退出机制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等问题,使部分城镇居民就业、收入和生活受到直接影响,严重挫伤了他们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对改革进程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形成不小的阻力。

  一、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薄弱。

  在加速推进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企业改制管理机构设立晚,相关政策和措施相对滞后和不完善,对由改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缺乏预见性和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法,政府管理与协调能力难以满足改制工作的需要。

  (二)职工安置矛盾突出,补偿标准各异。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产权关系的明晰,组织构的调整,职工身份的转变,是企业改制工作的三大重要基本要素。其中职工身份的退出,是改制攻坚的重要壁垒。虽然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职工退出模式,但不断加重的职工安置困难和补偿矛盾,严重影响改制工作的推进。

  (三)主动性改制意愿不强,改制目的不明确。

  在对部分改制企业和正准备改制的企业调查中,大多数企改职工认为改制是上级的安排,是为了随大流完成任务,非主动性改制成为较多职工的看法。在改制愿望不强、准备工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国有资产的转让与定价、财产审核、职工退出及安置补偿等重大决策上,许多企改职工心怀疑虑,甚至部分职工产生了改革信心动摇。改制方案不透明,定价不公,职工安置补偿不合理等问题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

  (四)职工退出机制不健全。

  企业改制中的职工身份退出问题涉及面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是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制定一条顺畅的身份退出机制,对健全和完善市场就业体制,具有长远战略和现实紧迫意义。

  (五)改制企业法律约束基础薄弱。

  一是改制后的企业职代会机制不健全,监督效力低下,职工权益受到严重影响。二是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据调查,在一些改制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中,职工普遍反映地位低,待遇低,职工合理要求采纳难,已是较普遍的现象,部分职工甚至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几乎放弃了自我保护的权利,采取不争辩或强制默认服从。

  (六)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困难群体扩大。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大量具备劳动能力的职工失去原有的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分职工家庭成为新的城镇困难群体,他们的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贫帮困措施,但部分下岗失业者家庭仍举步维艰。一是就业难度大。二是家庭创收能力差。

  二、建议

  (一)应尽快建立科学的职工退出机制

  从目前的职工反映看,“买断补偿”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要防止不完善的退出模式可能产生的隐患。一方面要适当控制职工离岗失业率,另一方面应按有关政策切实落实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依法实施的经济补偿。

  (二)应加强改制工作的政策引导

  要积极探索多种切合实际的企业改制模式和方法,政策要明,办法要实,落实要硬,监督要严。要坚持“三公”原则防止国有资产低价贱卖,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三)应尽快建立城市再就业援助机制

  要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再就业援助机制。政府再就业职能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有能力的现代企业深入到改制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摸底,采取全社会共同援助的方法,缓解就业矛盾。

  (四)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据调查,由于目前社会保障基础较弱,一些单位和个人参保意识不强,社保覆盖任务还十分繁重。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提高征缴率,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杨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