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高校辅导员队伍和素质急需加强和提高
提案人: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
提案内容: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和各项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的作用相当于中小学的班主任,甚至超出班主任的作用。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就像刚断奶的孩子,因为他们离开父母、老师、亲人和熟悉的环境,来到新的环境,对大学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很不适应。辅导员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如何引领他们圆满的完成学业,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辅导员的作用尤为突出。
当前辅导员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年年扩招,学生增多,有些高校还没有及时按教育部要求(200名学生/1名辅导员)配各辅导员队伍,有的学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900多名学生,面对近千个学生,辅导员连学生都不认识,名字都叫不上,如何谈到了解学生的思想,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所以辅导员工作肯定不会到位,几乎如同虚设。现在高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有的是为了暂时就业、有的是为了复习考研等因素进入到辅导员队伍,所以辅导员几乎没有安心工作的,往往都是三心二意借机会留在高校准备报考研究生然后转向教师系列。本来辅导员应该能够成为对大学生有相当影响的人,结果由于自身的现实,他们很多人既没有受到大学生的尊重,也不会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会令大学生信服。
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各种风气、社会思潮、新观念、新意识及影视网络等万面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每天在接受各种意识和思潮的冲击,由于他们没有很强的分辩能力,好、坏的东西都会融会到他们的思想中,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时,用以往的简单说教已显得乏力,他们需要科学、系统的道理来说服教育。这样对辅导员的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修养和个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目前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属于兼职,这些兼职辅导员有的是在职研究生,有的是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繁重的学习、工作压力令他们分身无术,身在其位难谋其政的现象在所难免。此外,高校的评价机制比较看重教学和科研,没有相应的职务和职称与辅导员配套,一些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缺乏自信心和归属感,有干辅导员没有盼头的思想,不利于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加强。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高校学生思想工作难做”的现实问题,个别学生思想偏激、行为极端,直至发生了“马家爵”案件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
目前辽宁省己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4年,辽宁省专门拿出80万元用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当于全省一年所有师资培训经费的五分之一;针对辅导员人心不稳的现实,辽宁省为辅导员设立单独职称评审,到一定年限还根据工作业绩向国家公务员队伍推荐;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对优秀辅导员进行表奖;省教育厅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课题进行研究等。
首届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上提出,今年上海将试点培养职业化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将与专业课教师一样,可以评定职称,享有一定的待遇,同时将建立与辅导员职业化相匹配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学生辅导员将形成金字塔式结构,职业辅导员将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他们不仅有高学历(辅导员的学历最好要高出学生的学历:本科生的辅导员要有硕士学历、硕士生的辅导员要有博士学历),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背景。对高校辅导员专职化的长期培育,将最终形成一个有职业特色、行业特色的新职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将更加多元,可以从社会招聘人员充实高校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也可到社会上寻求新职业。这样辅导员队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