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协委员王思再进行大会发言 |
东北网2月9日电(记者 印蕾)省政协九届四次全会9日上午进行了大会发言。会上,政协委员王思再作了主题为《关于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建议》发言。
王思再在发言中就我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意义及发展循环型畜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发言全文如下:
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粮牧主辅换位战略,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预计2005年畜牧业产值将达到460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畜牧业对我省国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是牲畜总量的增加,加剧了饲草资源不足的矛盾。我省草原面积已由原来的1.3亿亩锐减到目前的6500万亩,由于掠夺式放牧、投入不足,草原的“三化”(碱化、沙化、退化)面积已占到三分之一,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二是畜禽生产的粪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我省畜牧业千家万户小规模饲养模式仍占较大的比重,每年产生的粪便总量约为1.7亿吨,畜禽粪便的COD(化学蓄氧量)的排放量达到510万吨,超出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于处理能力和贮运能力不足,经过科学处理的粪便不足10%。在非用肥季节,畜禽粪便随意露天堆放,粪水四溢,直接导致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首先是造成水体污染,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渗入地下水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过高;其次是传播疫病,目前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病有几十种,传播的主要载体就是畜禽粪便;第二,畜禽粪便也是造成畜禽之间疫病传染的载体,从而严重威胁畜牧业产业的安全。可以说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根据我省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将达到860亿元,“十一五”期间将增长87%,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5%。奶牛、肉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种,“十一五”期间的增长幅度将分别达到100%、80%、88%、40%和31%,发展的重点是草食性牲畜,需要的饲草和粗饲料量将随之大幅增加,届时产生的畜禽粪便总量将达到2.75亿吨。若以目前的生产方式,饲草、粗饲料资源将难以维继,环境将难以承载。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勾画出了我国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畜牧业有一个较快、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畜牧业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基于畜牧业自身的特点,发展循环型畜牧业是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效途径,畜牧业发展实现如下图的生态循环。
循环型畜牧业的发展,既可以解决畜牧业发展的饲草饲料供需的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为我省建设绿色食品大省和生态省提供了条件。
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好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即通过处理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培肥地力,增加饲草饲料的产出,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循环型畜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户企业和分散小规模农户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政府倡导、政策扶持、企业和中介组织运作方能完成。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需要树立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重要性。切实把发展循环型畜牧业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安全性,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纳入政府工作日程。
2、构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从立法、执法和监督方面规范畜牧业的发展。围绕贯彻《畜牧法》,制定相关的条例和制度,修订相关标准,从法规和制度的层面明确政府和生产者的责任,确保畜牧生产与污染防治同步。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贯彻《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循环型畜牧业的发展。
3、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在目前畜牧产业平均利润率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积累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循环型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一是积极引导支持发展畜牧小区(园区)和规模养殖场,实现人居地和畜禽的分离;二是对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给予补贴;三是鼓励社会资金、外资进入畜禽粪便处理领域,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4、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我省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特别是高寒低温季节的处理技术尚不成熟,处理成本较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建议有关部门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研究开发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和饲养特点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5、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我省畜禽饲养业主要有小区(园区)、养殖场、农户三种形式,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难点。循环型畜牧业持久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将畜禽粪便资源化、商品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畜禽粪便加工成不同档次的花用、大棚用、大地用有机肥,提高附加值,实现各方利益共赢。对于小区(园区)饲养场可以采用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统一经营模式;对于分散农户饲养,可以在村屯集中建设处理设施,由中介组织或者专业户统一管理运营,也可以采取由小区(饲养场)带户的模式。
6、加强引导,稳步推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求洋求大。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要和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科学规划,把握先行试点,再行推广的原则,防止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今年我省将启动利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建设奶源基地项目,将建设7个千头奶示范场和125个500头奶牛示范园区(小区)。建议利用该项目建设机遇,积极进行饲养场(小区)和以场(小区)带户等多种模式的试点,积累经验。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省畜牧业一定能够走出独具特色环发展之路,实现畜牧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