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0日电(记者 高长利)1995年7月,吕桂林任庆安县同乐乡同发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同发村一个“老大难”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负债总额高达122万元,其中高息抬款本金达70多万元。村务管理混乱,各种承包合同兑现不了,干部工作开展不下去,党员没信心,群众散了心。在吕桂林的带领下,经过党支部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同发村在六年时间里,不仅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而且成了拥有270万元集体积累、5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富裕村。
完善制度 规范干部行为
吕桂林任村支书时,村“两委”班子软弱、村集体债台高筑,党员对支部不信任、群众对发展没信心,支部工作难以开展。为改变这种面貌,吕桂林从完善制度建设、树立班子形象、强化管理上入手,对村干部“约法三章”:不准公款吃喝、不准租乘小车、不准以权谋私偏亲向友。为发挥带头作用,他和村干部共同遵守约法,出差开会就骑自行车,冬天时脸都冻坏了。
接下来,吕桂林着手制定其他规章制度。可是村民对新班子并不买账,班子成员就分头深入农户调查,耐心做思想工作。先找党员谈心,争得党员支持;再找一些有威信的村民代表做工作,取得他们的信任。经过班子的共同努力,村民逐渐对新班子恢复了信心。村里终于成功地召开了党员群众大会,选举出了61名村民代表。吕桂林抓住时机,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阐明新班子工作设想,让群众提意见,并制定完善了同发村土地及五荒资源发包制度、农户欠款回收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机车管理制度、两工一车提取使用制度、集体资财管理制度、招待费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村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经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后付诸实施。同时,他还健全了村党支部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村务管理终于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强。
实施“三清” 理顺经济关系
针对村抬款多、债务大、管理混乱的现状,吕桂林觉得症结在于经营管理混乱。为此,他大胆地实施了“三清”,向混乱的村务管理开刀。第一刀砍向以权谋私的村干部。为了使“三清”工作能开好头,他从亲友那里借了10万元,兑现村里欠农户的粮款。对全村土地进行实测,重新修订原来存在的不合理承包合同,彻底清理土地资源。全村用了二十天时间,全村所有地块全测量一遍,共清出不合理承包地6000多亩,全部竞价发包出去,当年就多收56万元承包费。仅此一项收入,村里用两年时间就还清了债务。
吕桂林又把目光瞄上了侵占村集体利益的人身上。村里的机车承包给了个人经营,翻地向群众收钱,材料费在村里报销,但承包费一分不交,几年下来累计欠村里承包费4万多元;村里鱼池承包给个人多年,但一分钱的收入也未收到。为此,吕桂林解除了与这些承包者的承包合同,理顺承包关系。通过规范这两项合同管理,村集体年增收7万元。至此,全村债务问题迎刃而解。
开发荒原 积蓄发展后劲
还完了债务,吕桂林开始谋划同发村的发展。同发村的“五荒”资源比较多,过去由于管理不善,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经过实地踏察和反复研究,吕桂林感到同发村要想有更大的长远发展,必须在开发资源上下功夫。
吕桂林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了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宜农荒地和低洼易涝的中低产田进行了开发改造,发展水田面积2500亩,全村年均增收可达50万元。为开发利用荒山荒坡,1995年,同发村利用沟坡、荒山和道边空地,共栽种林木9000棵,并在300亩荒山上植树20000棵。现在,80%的林木已经成材,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积累了财富。村内荒水荒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禽养殖和养鱼有很大的优势。吕桂林通过抓大户、搞精养等措施,使村里的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村畜禽和渔业养殖大户已发展到10户,畜禽存栏达13000头(只),养鱼水面已达到200亩,其中精养面积达30亩,此项年均可增收15万元,人均增收60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而且为村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
造福百姓 凝聚民心一片
“为群众造福,群众就会拥护你、支持你。”吕桂林始终牢记这个理儿。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吕桂林开始考虑兴办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996年之前,同发村的刘玉屯一直没有电,100多户农户过着没有电灯的生活。吕桂林多方筹措5万元资金,架设电线,这个屯的村民终于告别了煤油灯。1997年,村里投资20万元,对全村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保证了农户的用电安全。同年,村里出资修建了两座永久性桥涵。为节省资金,吕桂林和村屯干部义务出工,带头下到3米多深的沟内下涵管,渴了喝凉水,饿了吃面包,老吕打着“吊瓶”坚持在工地上。一连干了两个多月,桥建成了,乡亲们亲切地称这两座桥为“干群连心桥”。近几年,村集体购买涵管千余节,投资20多万元修建砂石路,实现了村屯道路砂石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头几年,村里的经济状况尽管不好,但每年都投资15000元,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又投入近万元为学校修铺甬道、栽花种树、搞环境建设。如今,村小学已成为市级标准化小学。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1998年村里投资6万元安装路灯8盏,建起了“不夜街”。早晚农闲时间,吕桂林就组织村民上街扭秧歌、跳舞。现已形成习俗,村民们一天不活动,还总觉着差点啥似的。
多年来,吕桂林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吕桂林连续数年被县委授予“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村支部被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兵。2001年,组织上任命吕桂林为乡党委副书记,可是他舍不得众乡亲,找到组织要求兼任村支书,他决心带领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