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关于黑龙江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6-02-11 20:36: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关于黑龙江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书 面)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2月7日)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和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全省经济在上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高、社会发展和谐的特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特点是: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51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6%,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与GDP同步增长:粮豆薯总产达到720亿斤,比上年增产9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66.3亿元,增长15.3%,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价格总水平稳中趋降,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1.2%,比上年涨幅降低2.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实现利润1065.7亿元,增长41.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3.2,增加38.4点。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实现利润63.2亿元,增长7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73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在去年20%的高增长基础上,增长7.2%。地方财政收入392.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8.2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8.6%和17.4%;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7.4%和42.4%。

  三大需求同向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增幅提高3.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亿元,增长37.1%。全省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449个,比上年增加74个;完成投资713.1亿元,增长19.3%,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3.5%,拉动全省投资增长8.8个百分点。全省2005年重点推进的200个大项目中,开复工145个项目,完成投资275.3亿元。国道主干线绥满公路亚布力至尚志段、大庆炼化公司30万吨聚丙烯、哈南至吉林合心第二回500千伏输变电、北大荒马铃薯深加工、黑龙江珍宝岛制药血塞通中药系列产品扩建、全省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等26个项目建成投产。黑河黑龙江大桥、大兴安岭洛古河大桥、鸡西机场、伊春机场、哈尔滨轨道交通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利用开发性贷款660亿元的第一批贷款项目开始启动。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760亿元,增长13%,继续保持较高增幅。由于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27%,增幅提高近10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美元大关,达到95.7亿美元,增长4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类出口分别增长76.2%和62.5%,机电产品出口增长77.2%。对俄罗斯进出口仍占主导地位,实现进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增长48.5%,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9.2%。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增长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31亿元,增长59.2%。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5年末,一、二、三产比例为12.2∶53.9∶33.9。农业结构全面升级,种植业中绿色、特色和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90万亩,增长44.6%;水稻种植面积增加300万亩;优良品种率达到97%,标准化实施面积接近70%。畜牧业实现总产值460亿元,增长15%,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5.3%、4.5%和17.6%。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21.6%。

  六大工业基地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年完成投资602.6亿元,增长4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8.6%;实现产值4383.8亿元,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8%。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进展顺利,产业集聚初现成效,15个启动区协议入区企业343个,开工建设项目211个,完成投资87.5亿元。

  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轿车销售额增长46.1%。在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中,组合音响、数码相机、移动电话机、微型计算机和摄像机零售量分别增长83.4%、1.7倍、1倍、72.9%和80.3%。旅游业继续较快发展,共接待海外旅游者82.2万人次,增长12.1%,创汇3.4亿美元,增长12.7%;国内旅游4465.5万人次,增长11.6%,国内旅游收入252亿元,增长11.9%。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92户,占全年目标的86.8%;重点推进的18户破产终结企业已完成9户。四大煤矿、西钢、北钢、龙涤等重点企业剥离不良贷款48.1亿元。积极推进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省属107所企办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结束,大中型企业的509个辅业单位与主体成功分离。农村税费改革正向全面、综合、配套方向推进,乡镇机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农村普遍建立了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制度、涉农收费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确保了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及义务教育正常经费支出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实现增加值1818亿元,增长20%,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3%;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私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5.2%。

  社会发展和谐。城镇新增就业69.1万人,比上年多增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6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2%,低于全年控制目标1.08个百分点。城镇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基本完成,172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科技事业发展加快,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8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获一等奖。在97%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城乡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成果。基本完成13个市(地)疾病防治、控制体系工程建设。在绥化市农村开展了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扎实推进,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资金投入有所增加,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有所加快,人畜饮水解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在第十届全运会中,我省金牌数量居全国第九,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省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刑事案件下降,各种上访或来访事件均呈下降趋势。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我省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各项计划,但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是种粮收益有所减弱。2005年末,水稻收购均价虽比上年略有提高,但由于终端市场大米价格未涨,水稻收购价格已无上升空间。由于受南方禽流感的影响,玉米收购速度放缓,价格比上年下滑10%。大豆收购高开低走,价格比上年下降10%以上。由于全国粮食大丰收,受市场影响,粮食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从增量上看,种粮收益对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资价格居高难下。2005年我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8.6%。受生产成本推动,今年农资价格仍将保持上涨的趋势,虽然国家将对农民实行直补,但很难完全消化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减收因素。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气象条件不确定。

  第二,工业部分行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数额增多。截止到2005年末,全省272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749户亏损,亏损面达27.5%;按可比口径计算,亏损企业亏损额37.8亿元,同比增长2.6%。扣除大庆油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3.2%。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成本加大。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增长11.8%,产品出厂价格涨幅远低于成本的增长。二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倒挂”。受石油、煤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亏损增加。三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约束。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水泥行业全行业出现亏损。

  第三,金融信贷增幅持续下降。近年来,我省贷款低位运行态势一直未能有效扭转。一是信贷总量持续少增,存贷差进一步扩大。2005年底,全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8.6亿元,不足上年的一半。存贷差由上年同期的1275亿元扩大到2476.6亿元,扩大近1倍。二是工商业短期贷款继续减少,比年初减少33.2亿元。三是中长期贷款大幅下滑。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41.2亿元,同比少增116.4亿元。金融信贷增幅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我省投资的增长,造成部分行业与企业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业自身“双降”压力增大,亏损加剧。

  同时,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安全生产基础十分脆弱,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弱,财政收入增幅较低,消费和投资的规模、增速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2006年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06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九届七次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统筹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建议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4%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和农村的范围,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和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00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1.2亿亩,分别提高15%和20%。加快“主辅换位”步伐,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40万吨、115万吨、510万吨,分别增长13.3%、9.5%、15.9%;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2%,提高2个百分点。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重点支持1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和15个外派劳务基地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场所)建设,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创收880元,分别提高12%和24%。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640亿元,增长16.5%;带动基地面积6000万亩,增长7%。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尽快启动实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大型灌区工程。抓好西部干旱地区抗旱水源、节水灌溉和三江平原涝区排涝工程建设,完善22处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改造中低产田3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40万亩,农业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提高4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0万农民当年实现自来水入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36.5%提高到40.5%。建设通村公路1万公里,在8个不通高等级公路的县中,实现5个县贯通、3个县开工建设;不通公路的乡和村屯,实现全部通车。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建卫生厕所1.24万座;在哈尔滨11个县(市)开展以围村、围园、围宅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村建设试点。

  加强农村公共事业薄弱环节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113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覆盖2/3农村中小学。加快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由14个县扩大到33个县,用两年时间彻底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乡村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大胆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途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发展到4800个,辐射农户达到15%以上。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产业集群,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省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以推进六大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精深加工类、龙头配套类、节约循环类等30个产业链,研究落实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意见的具体措施,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煤炭产量由9700万吨提高到9800万吨。发电量由606亿千瓦时提高到634亿千瓦时,乙烯产量由55万吨提高到60万吨,微型汽车和轿车产量由25.3万辆提高到29.3万辆,原油产量保持在4310万吨以上。

  加快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推进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落实政策,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基础设施和15个启动区项目建设,新增增加值150亿元。以哈、齐两市的汽车零部件园区和机电工业园区为集聚平台,继续搞好汽车、发电设备、大重型设备、重大基础装备的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双鸭山鲁能煤电化一体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双鸭山电厂三期扩建等项目,尽快形成煤电化一体综合开发的优势产业群。

  (三)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继续实施大项目战略,全力推进200个重点项目,抓紧谋划大庆炼化聚丙烯改扩建等39个大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通村(乡)公路等45个大项目,加快建设一重集团重大装备中期改造等82个大项目,哈尔滨磨盘山水库供水一期等34个大项目力争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扎实做好前期工作。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密切配合,上下结合,多方联动,超前培育和开发谋划项目。依托哈电站集团、哈航集团、一重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谋划开发先进制造业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军工装备生产等方面的投资潜力,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落户我省;围绕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谋划一批水利、交通、城建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大项目。

  拓宽投融资渠道。准确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重点信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强与开发银行的合作,加快实施开发性金融贷款第一批合作项目,启动第二批、第三批项目。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及时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投资重点,开展专题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形成“榕树效应”。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推广“一站式”集中办公和“一条龙”综合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研究制定符合本省实际的政策措施,降低投资成本。加快诚信龙江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发挥园区政策灵活、基础设施良好、利于形成产业集聚等优势,为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构建新平台。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壮大服务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

  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发展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边境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和产业旅游。改造亚布力、吉华和黑河远东等滑雪场,开发五大连池和大庆温泉资源。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0万人次,创汇3.9亿美元;国内旅游者5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亿元,外汇收入和国内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以哈洽会、冰雪节、雪博会、绿博会为主体,积极争取承办更多的国际国内会展,加快发展会展经济。

  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采用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经营业态创新。完成哈尔滨、佳木斯两市55个国债社区服务中心试点任务,启动全省“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哈尔滨、大庆等10个物流园区和15个专业物流中心建设。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吸引多方投入,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培育市场,扩大消费。完善房贷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鼓励生产、购买和使用经济型轿车。研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文化、教育、旅游消费。制订优惠政策,启动和繁荣各类专业市场。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农用机械、家用电器等大宗消费。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培育和发展信用消费。

  (五)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以上。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应用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融资担保、国际科技合作和军民两用技术转移7个平台。围绕优势产业,依托重点企业,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50家,争取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1家。以对俄“一城、两园、五个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引进俄罗斯高层次专家100人次,跟踪20个以上科技合作项目,其中10%当年实现产业化。

  积极实施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中力量实施先进制造与信息化等6大科技专项,启动30个重大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加快六大产业的企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持年产600万吨煤矿矿井智能化采掘设备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等50个重大项目实施科技攻关。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推进“两基”攻坚、“双高普九”工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7%。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30所县级职教中心、70个中职教育实训基地、30个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19.7万人,增长28.8%。

  (六)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由1.59吨标准煤下降到1.53吨标准煤,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能源消耗下降5%;万元GDP取水量由540立方米下降到489立方米;建筑业及有关行业木材消耗降低10%,散装水泥使用率由37.8%提高到38.8%。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资源承载经济的能力。积极推进煤矿瓦斯、煤矸石、粉煤灰、森工废料、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的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均提高2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大庆、七台河和伊春分别作为石化、煤炭和林木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试点城市,争取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列入国家废弃物资源化试点;积极推进牡丹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工作,谋划和建设七台河宝泰隆煤电化一体、鹤岗煤层气和粉煤灰、煤矸石开发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城市中水回用率由43.5%提高到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76%提高到78%。

  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搞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启动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源和工业废气的治理。工业废水、粉尘、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90%、95%,均提高1个百分点。

  (七)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全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俄进出口总额增长26%以上。承办好“中国俄罗斯年”系列经贸科技活动。加快建设境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对俄科技合作基地。以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加快发展沿边经济带。完善绥—波、东—波互市贸易区功能,争取尽早开工建设黑河黑龙江大桥、大兴安岭洛古河大桥。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经济组织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能源、原材料、科技资源和农业、林业等其他生产要素。推进现有66个能源原材料合作项目,促成10个新的资源开发项目。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采取向上争取、省内筹措、南联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举措,解决资金问题,对俄投资增长20%。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达到30%以上,鼓励境外原油、钢材、纸浆、化工原料等重要战略性物资进口。在巩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扩大与港、台、日、韩合作,加强与东盟的经贸联系,开拓欧、美和中东市场及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努力构建贸易伙伴多元化格局。

  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与质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开展专题招商,推行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降低招商成本。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划出专门园区,为全省各市、县招商项目提供平台。组织好第17届哈洽会及赴欧美和香港等地的招商活动。加快南联步伐,加强与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和东北其它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在资源开发、科研教育、产业整合等方面实行互动互补。实际利用外资19.4亿美元,增长18%;利用省外投资280亿元,增长20%。

  (八)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振兴。切实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省直29个部门、195户企业的脱钩转制工作。优化行政结构,减少行政层级,合理界定事权,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为纽带,组建煤机、造纸、纺织、旅游等大企业集团。按照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的要求,基本完成省重点部署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全部完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省属企业的辅业分离改制和分离办社会工作,实施哈尔滨市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完成危困企业政策性破产8户,12户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取30户政策性破产立项得到国家批准。

  以优化环境、政策支持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政策性担保规模,在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财政借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方式,把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货币资本,由目前的10亿元扩充到25亿元,年担保能力达到125亿元。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促其尽快转型,形成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引进非公有制战略投资者,壮大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规模;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培育非公有制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

  (九)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安置工作。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其中安排“4050”人员10万人。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当期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实施属地化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农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10万人、450万人、650万人、300万人,确保参保人数稳中有升。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国家调整公务员工资、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加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全部兑现市(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8项津贴补贴;加大补贴力度,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由19亿元增加到23亿元。

  改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排水、电力通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推进市区内河整治工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建设哈尔滨道里、滨江、哈热和齐齐哈尔、佳木斯等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减少城市污染。安排52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13个市(地)配置肉类产品品质检疫监测车,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加快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保护城市传统建筑和特色街道,加快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繁荣城市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