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红光村里的扛旗人——记全国劳动模范郁家臣
2006-02-13 13:52:58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杜鹏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3日电 现年56岁的郁家臣,自1982年任红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倾心为民,带领红光村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富锦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第五届“十佳公仆”,佳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和致富奔小康党支部书记标兵。

  开拓进取为民致富架桥梁

  1982年,郁家臣接任党支部书记时,村上仅有3间草房,流动资金不足1万元。1983年,他和村支委一班人决定依托地缘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他根据本村无资金、无经验、无人才的实际,带领村民投资10余万元,先上了一个小面粉厂。经过几年运行,尝到了发展村办企业的甜头,他心中萌发了上一个有规模企业的念头。1988年,经市场调查,他看到水泥预制件生产是个好项目,于是决定上这个项目。他马不停蹄地到银行跑贷款,到工商局跑执照,到建委请技术员。水泥预制件厂投产后,产品迅速占领了富锦建筑市场,并远销绥滨、建三江、同江等地。在此基础上,他决定开发生产科技含量高、有较长生命力的拳头产品。经过对本地的市场调查和南下济南、青岛、潍坊等地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考察,又一个新的村办企业诞生了——红光塑钢门窗厂。该厂由于引进的是最新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工人又经过严格培训,所生产的产品价格适中、质量好、样式美观,声誉很快树立起来,销售形势很好。企业越办越红火,集体经济也随之不断壮大。目前,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300余万元、流动资金80余万元。从1988年水泥预制件厂创办以来,每年都有六七十名本村劳力在村办企业务工,每人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脚踏实地俯首甘为孺子牛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一些村干部认为村民是各铲各的地、各卖各的粮,用不着村干部。而他却认为,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好务,这个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本村一部分耕地位于市郊,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无疑是村民致富的好路子。1986年,经支部班子研究决定,从村办企业的周转资金中拿出10多万元,在村办公室门前的好地上,设置变压器、拉电、修路、打机电井,为村民搞棚室蔬菜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一年就扣了32个大棚,此后逐年增多,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大棚210栋、育苗温室60栋。

  地处市郊的村子,发展畜牧业也是村民致富的好路子。为扶持、帮助村民发展畜牧业生产,他和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由村上作保,为搞畜牧业生产的农户解决贷款问题。10多年来,村里养鸡养猪养羊大户保持在10户以上。去年,又用村集体的资金创办牧业小区。村上投资39万元,建立12套猪舍共1000平方米,5年内无偿为12户贫困户使用。去年,每户第一批出栏50多头,共700多头猪已出栏,直接经济效益14万元。

  在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生产的同时,郁家臣十分关心村民的生活。村上办企业,每年用工七八十人,他提出并坚持的原则是,用本村村民,并且首先安排贫困农户的子女。村上建畜牧业小区,安排的是全村农户中收入相对少的12户。为了使年龄大、体质弱的贫困户齐桂英生活好转,他决定把厂里的废水泥袋低价卖给她,她转手卖出后,每月可收入200多元。

  牢记宗旨不谋私利讲原则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办企业厂长,郁家臣可谓大权在握。但他时刻提醒自己,权力必须用在为民谋利上。在村上建厂房时,许多工程队闻风而来,最终他选择了工程技术力量强、信誉高的工程队。这期间他拒绝了两个送钱给他的工程队,其中一个工程队头头是他的从小的朋友。在企业进料的渠道上,他坚持选择优质优价的厂家,不去办个人得回扣而集体吃亏的事。在村上安排企业职工问题上,他坚持按党支部确定的照顾贫困户的原则办,村办企业安排的工人中,没有一人是从自己私情角度去定的。去年,村上投资建畜牧业小区,房舍为12户无偿使用5年,许多农户都要求参加。他和党支部、村委会商定,由12户收入相对少的农户使用。村民家盖房,他总是跑前跑后,帮助购买质量好、价格便宜的材料,帮助联系工程队,帮助检查工程质量。而他自己家盖房,没有用村上的一个钉子,没有用村民的一个工。村民住新房都摆上几桌,而他家搬进新房时,不摆酒席,拒绝随礼。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