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14日电 今年86岁高龄的老新四军李惠民老人和他87岁的妻子项平,即将迎来他们的结婚60周年纪念日。这对携手走过诸多风雨的老人至今仍记得,当年的惊鸿一瞥成就了他们60载风雨同舟的真情……
革命浪潮促成千里姻缘
李惠民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堰师县,项平191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半浦镇。如果没有抗战的烽火,没有动荡的时局,他们可能会生活在各自的出生的土地上,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集。然而随着中国大地革命热潮愈演愈烈,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年轻人,先后投身革命,随着革命的浪潮越靠越近。
1936年,正在读中学的李惠民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放弃了学业偷偷离家和同学们奔赴延安,开始了他的革命历程。此时,远在浙江的项平家中经历着巨变,父亲因与资本家发生矛盾被辞退,使原本勉强维持的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1938年,是项平人生的转折点,她的父亲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病逝,她不得不带着弟弟到辞退她父亲的工厂打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的老板是她的亲姨夫。工厂里残酷的剥削、高强度的工作激起了项平的反抗。1941年,项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她作为工人代表组织了五和纺织厂的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她被自己的姨夫开除了。
惊鸿一瞥成就“钻石婚”
1943年,被调到山东新四军第七师工作的李惠民到机关办事。刚进机关大院,他回头看到了一个梳着辫子的身影,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立即向身旁的战友打听这个大辫子姑娘,战友向他介绍了项平的基本情况,还承诺帮忙撮合。没过多久,李惠民在路上再次遇到项平,他偷偷将战友写的纸条放进了姑娘背的竹筐里。当记者问到第一封“情书”的内容时,87岁的项平笑着说早已不记得了。然而不久项平就被调离,直到1946年,二人在山东曲阜重逢。这一次,他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此时,他们一个是团级干部,一个是营级干部,经组织批准,他们开始筹备自己的婚礼。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俩人的积蓄只有2块钱,他们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吃了顿饭,就开始了他们60载的婚姻历程。
转战南北最终扎根冰城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被安排到南京工作,他们这才安家落户。1954年,按照上级指示,李惠民和项平夫妇从南京调到哈尔滨工作,从此,哈尔滨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建国初期,北方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然而李惠民和项平这对南方人对东北的气候适应得很快。谈起当年的艰苦环境,项平笑着说,北方很好,虽然屋外很冷,但是屋里暖和。只是刚到哈尔滨时吃不到新鲜蔬菜,但她很快就喜欢上了东北的地方菜,酸菜和土豆都是她喜欢吃的。项平说,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她也回过几次上海,但感觉自己在北方生活多年,已经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在南方住几天,就想回家,回哈尔滨。
少年夫妻渐成老来相伴
经历了战争风雨,走过了岁月变迁,如今,二位老人早已经离休在家,家里四世同堂,非常热闹。他们的家人说,二老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项平老人每天都坚持出门锻炼,两位老人每天都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现在家人考虑比较周详,尽量把两位老人的生活安排好。此外,政府每年都安排二老体检,有医院定期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有时医生还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二老的日子过得很舒心。抗战胜利60周年时,政府为两位老人分别颁发了一枚纪念章,两位老人对纪念章都很珍惜。
2月16日,是两位老人结婚60周年纪念日。很多人关心二老如何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项平老人说,他们结婚时没有照过结婚照,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和各自的生日都很少过,但孩子们总张罗为他们庆祝。最让人开心的是,为了庆祝他们的“钻石婚”纪念日,他们在外地的晚辈都返回了哈尔滨,如今家里四世同堂,过年时有二十多口聚在一起,非常热闹。看着他们的子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有了成就,孙子孙女也很有“出息”,两位老人对此都很欣慰。
人们都说“情比金坚”,60年人生风雨铸就的真情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钻石虽然珍贵,可一甲子共患难的真情更加难得。两位老人相隔千里走到一起,相携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尽管现已步履蹒跚,可他们依然坚定地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