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4日电 在一个有着上百万人口的城市里,一个人要想找份工作也许并不难,但如果要为8万人在一年之内解决就业问题,就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了。2006年,面对着给8万人,尤其是6万名下岗失业职工找到合适“饭碗”的艰巨任务,摆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更需要我们慎重地做好这道加减法。
如何做好加法?广开就业门路,开发就业岗位是关键。门路从哪儿来?岗位上哪儿找?这就需要在加大非国有经济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和就业吸纳能力上做文章。据了解,新年伊始我市就从项目提供、人员培训、权益维护、信息服务等方面想办法,为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和加快发展积极创造宽松环境,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以便拉动就业增长,使非国有经济成为就业安置的主渠道。此外,积极开发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岗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多种形式就业;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不断拓宽社区吸纳就业的新领域;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这些抓手,劳动部门积极为8万人寻找着“饭碗”。
与此同时,我市打算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优惠政策,扩大享受政策的对象范围,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
减法怎么做?失业的人少了,需要再就业的人也就少了,因此,减少失业是做减法的第一步。今年,我市将对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改组作进一步统筹规划,把握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和进度,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加强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员的指导,防止失业过于集中,维护社会稳定。
强力实行就业实名登记管理,监督劳动合同签订,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督促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减少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样是算好今年这道“就业题”的重要一环。此外,今年我市还将从简化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手续,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大力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入手,为求职者和创业者提供方便,扫清道路。
给8万人找“饭碗”,不能局限在我们这座城市之内。今年我市将继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以北京、大连、上海、深圳等国内劳务输出基地为依托,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打响劳务输出品牌,努力拓展境外就业空间,建好境外劳务输出办事处,重点做好即将成立的驻俄劳务输出办事处的各项基础工作,这既是一道“减法题”——为我市就业再就业市场减少压力,同时也是一道“加法题”——给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碗”里的“饭菜”品种更多、品质更好。
只要细心地把这加减法做好,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全年实现新增就业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人的目标一定会从文件上的数字变成百姓实实在在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