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0日电(记者 印蕾) 政协哈尔滨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日上午隆重开幕。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杨亚光受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了十届三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记者从报告中获悉,截至2005年11月30日,共征集提案1160件;经审查立案1036件,占89.3%。
在立案的提案中,有关经济建设方面198件,占19.1%;有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方面155件,占15%;有关城建和环保方面403件,占38.9%;有关社会法制、劳动人事、民族宗教、精神文明等方面280件,占27%。
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建议案》,市政府经过研究,认真组织落实;选择实施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县(区)、10个标准化示范乡(镇)、20个标准化示范村、100个标准化示范户,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实施力度,努力把哈尔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向新阶段。市民建提出《关于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的提案;市劳动局认为符合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精神;他们针对提案内容,强化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在全市设立了73个农民进城就业服务站点,接受求职登记325,633人次,促签劳动合同33,028份,下达整改通知137份,严肃查处了恶意拖欠、签订生死合同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为推动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建言立论
市九三学社提出《关于加强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的重点提案,得到市科技局和市人事局的重视,他们积极开展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中介机构已发展到520多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了30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效果显著,并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市农工党提出《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市卫生局认真研究办理,强化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试点,使呼兰、双城两地62.98万人参保。市民进提出《建议我市医疗建立电子病历;实现一卡通》的提案,市卫生局认为建立电子病历可作为病历管理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待适当时按国家有关规定选择有关医院试行。针对我市假药、过期药在农村出售的现象,委员们提出《关于让农民用上放心药的建议》的重点提案,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专题召开办公会议研究了具体落实措施,使农村出售过期药品、假劣药品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为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尽心竭力
市工商联提出《关于重视环境污染爱护美丽家园哈尔滨的提案尼市环保局按建议》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加大了工作力度,使我市空气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有301天。十几名委员联合提出《关于工农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及通乡街打通工程的提案》作为重点提案交办后;市规划局和市建委对委员多年关注的街路改造工程认真进行规划编制和施工建设,完善了我市路网结构,方便了周边地区群众。市民革提出《对当前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市房产住宅局认为建议很好,他们加大了完善哈尔滨市物业管理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力争物业管理工作水平取得较大突破。对市民盟提出《建议加强公共场所装修污染的监管力度》的提案,市建委及时印发了《哈尔滨市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补充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工程质量监督,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委员联名提出《关于改善环卫工人基本工作条件的建议》的重点提案,市城管局认为这正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的大事,他们去年共建成30座休息室,使环卫工人休息、热饭、洗涮有了方便舒适场所。
为反映社情民意,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奉献真情
市台联提出《建议建立城市应急机制,让市民在突发事件面前有效规避危险》的提案,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教育局针对提案中开设专门应急教育课程等建议,认真抓了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学校应急预案制定、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和疏散演练,2005年11月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后,启动了应急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委员提出的《重建赵尚志烈士雕塑》重点提案,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香坊区结合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积极办理,将原香坊公园重新命名为尚志公园,在园内重塑了赵尚志烈士铜像,为世人增添了一处反法西斯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委员针对清扫保洁工低工资问题作了调查,提出了《“城市美容师”月工资不该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线》的提案,得到市政府重视,责成市财政局和市城管局牵头研究解决,在已增加环卫清扫经费938万元中,优先用于解决环卫临时工工资达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