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突出加快发展主题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2006-02-27 10:54:0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侯树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7日电 题:突出加快发展主题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任务。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2000多万,我省的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复杂,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就必须理清思路、找准问题、抓住重点、采取措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我省大约有9000多个行政村,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80%%的农村都有沉重的债务,少的几十万,多的几百万。除几个先进典型村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外,其他的农村集体经济根本无从谈起。我省人均占有耕地数量比较多,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但是,由于承包以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展缓慢,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仅靠传统的农业生产要想让农民增加收入,尽快富裕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一个最根本原因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2、建立支农政策长效机制,确保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是中共中央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的指导方针。各级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如何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建立起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相应政策和长效机制非常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实际行动,不能只是停留在学习和讨论上。从1982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30日,中央共下发了七个“一号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文件。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刺激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许多好政策和措施在基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没有把党和国家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底,没有尽到责任、善始善终。我们应该根据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各个涉农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地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在财政支持、农村信贷、农村扶贫等多方面制定新的利农政策,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3、加强农村龙头企业建设,拉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龙头加工企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和手段。“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已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我省是农业大省,不大力发展农村的龙头企业,要想让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增加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黑土资源丰富,土地辽阔,人均占有耕地多,粮食产量高。如果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科技含量、带动农户参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着力做大做强本地“农”字号的龙头企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一定能迅速提高。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制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尽快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县、乡(镇)两级政府更要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两个主要环节,围绕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领导包扶、招商引资等手段,按照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方针,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保证粮食稳产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我省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使生产水平逐渐下降,机械化程度非常缓慢,农田基本建设基本上属于零投入,没有大的发展。由于农村生产手段的落后,不仅粮食产量没有保证,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十分脆弱。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证。我们应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组织有关的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谋划、设计。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通过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巡回检查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了解和掌握了基层的情况。总的看,乡村两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比较好,绝大多数群众对乡村两级班子是认可的,在工作方面都非常支持。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年龄偏高;二是部分干部的文化程度偏低;三是农村青年党员太少;四是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低。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要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出发,选派在机关能力强、会干事、有发展的年轻人直接到基层任职,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