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8日电 2006年年初,黑龙江省环保局公布了2005年环保十件大事,其中哈尔滨“铱-192”丢失事件位列其中。省环保局于近日发布公告,按照2005年12月1日生效的《放射线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将加强对放射线的管理,省内所有生产、销售、使用放射线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必须在今年2月28日取得许可证,如无证经营、使用放射线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将予以严罚。
提到放射性物质,市民都会想到这是一些危险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有放射性的物质,比如说在医院里,工地上,在一些特殊的工厂里,甚至食品加工厂里都会有放射源物质。放射源物质管理得好,它就能给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如果管理得不好,它就非常危险。
去年哈尔滨“7·13”辐射事件就是一个放射源泄漏的负面的例子:一个市民在一个垃圾堆中拣回一堆废金属,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堆废金属中,有一个时刻威胁人的生命的放射源,导致一个老人死亡、18户居民受到了辐射。
日前,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站长姜希敏。
监管成重中之重
姜希敏告诉记者,放射线物质必须按照规定保存、使用。使用或者保管不当,都会像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流入社会,后果不堪设想。按照2005年12月1日新实施的《放射线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所有放射性物质(即放射源)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转让、进出口、存储等各环节如何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每个放射源一生产出厂就要建立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此编号终身陪伴该放射源,每个放射源的下落从源头上都可以找到。
在国内外,对放射源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极为严格,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首先,在放射源的外包装上,都会把放射性警示标志安放在醒目位置,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因为不同的射线穿透性不同,依据不同的射线,设置不同的屏蔽设施,成为辐射防护的重要方法。为了保证运输安全,放射源都会被密封在铅罐中,运往使用单位。在医院的伽玛刀治疗室中,一种厚的钢板把放射源安全地封闭起来,60公分的水泥墙,还有和伽玛刀联动的铅门,也可以保证室外人员的安全。
因为管理制度变革,企业改制等复杂原因,现在有些放射源没有许可证(即编码),现在有一些不符合资质却又有放射源的单位,为了继续持有放射源而隐瞒不报,因为保存条件不合格,又成为隐患。这也是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最担心的问题。他们也在近期发布了公告,没有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今年2月28日之前,去他们那里申请,只要符合发放许可证的标准,他们都会给发放,不收取任何费用。
3月1日起,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将在全省进行为期两年的放射源普查。不符合保存放射源资质的单位,一定要回收放射源并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处罚。姜希敏说,2004年,他们曾进行过一次普查。普查前,省内在册的放射源只有1000多个;普查后,截至2005年12月31日,省内在册放射源是2493个。姜希敏预计到2008年3月1日前,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将基本查清省内放射源情况。
黑龙江省今年扩建放射性物质储藏室
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放射源,对放射源的放射性有明确要求,而放射性物质,都是有衰败期的,经过几个周期衰败后,就不再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但对人体仍有伤害,哈尔滨“铱—192”事故中的放射源,就属于一块废弃的放射源回收后的放射源。那么,废弃的放射源由谁管理、怎么管理呢?
按照《放射线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分别由生产单位回收或者由国家、省相关部门统一储存保管,保管场所必须采取防火、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安全措施。
姜希敏告诉记者,我省在宾县郊外有专门的放射性物质储藏室,该储藏室建于1986年,可储存1000枚放射源,存放在这里的放射源都是用铅桶装上,储存在地下的柜子里;储藏室的墙壁也是用特殊材料制作,保证不会辐射到墙壁之外。而他们在监测中,也没有发现储藏室之外存在辐射。姜希敏还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保管好放射性物质,今年夏天,他们将在原址扩建一个可以储存5000枚放射源的储存库,可以满足省内放射性物质100年的储存需要。
发现不明物体拨打12369
虽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会有伤害,但是只要严加防范是可以避免受到伤害的。
据介绍,放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医疗、科研、农业等多个领域中。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通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大型机器设备和石油运输管道进行探伤检查,还可以照射物品,杀灭微生物,对食品进行灭菌,延长保质期,我们非常熟悉的食品———方便面的调料就是经过辐照处理的。
在农业领域,放射源可以导致细胞中DNA结构的变化,从而培育出性能优异的农作物新品种。这种方法,被称为辐射育种。
在医疗领域,可以通过辐照对医疗卫生用品进行消毒。这是医院里的伽玛刀治疗室,它利用射线对细胞的破坏作用,治疗颅内疾病,在这台设备中,装有200多个放射源,它们发出的射线,汇集在病灶区,摧毁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所有这些放射源中,因为工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所以这个范围的放射源也是最容易发生放射源事故的,去年在哈尔滨发现的铱———192就是一种用于工业探伤检查的放射源,而用于农业和医疗的各类放射源因为流动性较小,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相对要少很多。
姜希敏也表示,对于放射性物质的管理更多的还应靠监管部门,但是居民也应该掌握相应的常识,放射源包装容器种类很多,大多为球形和圆柱形,一般用铅、铸铁、钢、塑料、石蜡等材料制成,如看到比较小的具有光泽并且不知道用途的金属棒一定要远离,不要乱动。非技术人员,应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如发现类似不明物质,应立即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寻找专业人员解决或者立即报警。
-事件回放
哈尔滨“7·13”辐射事件
废弃的放射源泄漏影响114名居民生活
2005年,废弃的放射源泄漏影响了哈尔滨市114名居民的正常生活。
当年7月13日10时许,哈尔滨市市民徐元海来到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说他13岁的女儿和82岁的老母亲,先后被医院诊断为“骨髓造血受抑症”。据医生说,该病只有受到辐射感染时才会出现。他们希望辐射站能帮助查找放射源,刚刚装修完房屋的徐元海怀疑,老人和孩子受到的辐射是装修后留下的放射源。然而,辐射站的工作人员在检测完徐家的新房后,结果仪器显示正常。
辐射到底从何而来?经过仔细询问徐元海,辐射站逐渐理出了一个新头绪。当年3月,徐元海家里装修,将13岁的女儿徐弘送到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建国北头道街8号楼的奶奶家。6月24日开始,徐弘的手肿起来了,然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双手起泡、溃烂。随后,徐元海的母亲崔某也突然发病。7月8日,小徐弘和奶奶一起被家人送到了医院。7月10日,医院给两名患者双双下达了病危通知。而此时,徐家亲属才意识到一个早就发现但却十分费解的现象:徐弘一住院病情就减轻,可回到奶奶家住上一阵病情就加重,几经反复。
从徐元海的讲述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发病期间,老人和孩子一直都住在建国北头道街8号楼,于是工作人员带着仪器直接就去了这幢居民楼。在三楼徐家门口,一开仪器,马上就显示辐射大量超标,越往楼上越弱,越往楼下越强,最强处为8号楼单元门旁边的锅炉工休息室。而住在一楼锅炉工休息室的白某,起初并不配合辐射站工作人员的检查。后来,经建国派出所做工作,辐射站的工作人员进入了白某的家。一进他家,仪器响得更厉害了。最后,是在他家的一个装杂物的袋子里找到了放射源———一个类似“轴承”的金属棒。
随后有关部门通报,确认放射源是“铱—192”,主要用于焊接,是一种工业探伤用的放射源。工作人员查到时,它的放射强度已经较弱了。根据放射源不断衰减的原理,经过计算可知,含有放射源物质的产品出厂日期应该在一年半以前,可能已经接近报废。
据了解,本次事故共造成4人发病,分别是徐元海的母亲和女儿,一楼房主白某的妻子和儿子。两个月的大剂量照射使得祖孙俩的造血功能遭到严重破坏。10月20日,徐弘的奶奶在哈尔滨第一人民医院病逝,小徐弘也曾经被下达了3次病危通知书,居住在这里的18户114名居民,也被划在了辐射范围内。由于放射病会反复,徐、白两家的两名孩子将终生被医生跟踪随访,近几年每年至少要接受两次骨穿和三次血检。
这么危险的放射源怎么会出现在居民区呢?国家对放射源的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在从事生产、使用、销售类似于含放射性源的射线装置前,必须向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登记备案,那么这个“铱———192”的来源究竟是哪里呢?谁是丢失放射源的责任人?哈尔滨市公安局表示会在调查后公布结果,但至今尚未公布结果。
“当心电离辐射”,这个标识就表示这是有放射线的地方,看见这个标识以后,你就应该远离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