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揭秘黑龙江省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第一案
2006-03-15 14:19:2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5日电 2005年1月1日,波兰冷冻产业联盟向欧盟提起申请,对我国出口欧洲的冷冻草莓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经过为期一年的监控,今年1月1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对我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冷冻草莓发起反倾销调查。近日,黑龙江省的草莓生产企业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提出应诉,首起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进入“无损害抗辩”阶段。

  “事情既然发展到这一步,那咱们就不能让外国人给‘欺负’住,这起案件的影响事关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国家的尊严。”高泰食品公司经理戴永霞说。在她的眼里,反倾销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迈的一道门槛。

  “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企业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再说,人家已经逼到了家门口,躲也躲不过去,还有什么好害怕的。”说这句话时,戴永霞满脸笑容。

  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默默无闻,即使在黑龙江也是名不见经传,然而,在行业内部这家企业却是屡创纪录的出口大王。近日,欧盟发起对中国草莓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这家企业率先应诉,成为我省第一家反倾销调查的应诉企业。

  近日,记者走近这家企业,了解应诉国际反倾销的幕后故事。

  欧洲商战打到家门口

  从外表看,这家号称中国草莓出口大王的应诉企业却看不出一点大企业的气象。

  哈尔滨高泰食品公司坐落在宾县宾州镇南城东大街的一座半新不旧的高楼下面,一副茶色玻璃的门脸,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忙,如果不是门口挂的企业字号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一家食品批发部。走进去,没有收发室,楼梯间还见缝插针地安置了一个试验室。楼上办公区使用的都是旧办公家具。

  看出记者的惊讶,经理戴永霞自我解嘲地说:“我们讲的是物尽其用,在我们这儿一个人都在干三个人的活儿。”

  据介绍,哈尔滨高泰食品公司成立于1996年。这是一家家族式的企业,戴永霞和戴永禄等姐弟三人原为宾县新甸镇人,当年通过集资收购尚志市石头河子镇的浆果厂起家,进入了浆果市场,主要生产浆果半成品,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2000年,国家放开了对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限制,这家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注册资金850万元。

  最初,这家企业对欧出口草莓仅几百吨,但随着欧洲人对物美价廉的草莓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出口量很快就增加到了几万吨。到2005年,高泰对欧出口的草莓数量增到历史最高点的5万吨,年销售额高达一亿元人民币。

  几年来,高泰食品投入了大量资金将草莓出口做大,除本地生产基地,他们分别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建立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半成品加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了草莓和树莓之外,还包括蔬菜和水果等几百个品种。然而,就在企业打算进一步发展壮大、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时,没想到谙熟竞争规则的欧洲生产商把商战战火烧到了家门口。

  今年1月1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对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冷冻草莓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戴永霞说:“所谓的反倾销实际上是保护良性的市场运行的一种策略。理论上,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行为,在政府奖励出口的政策下,生产者为获得政府出口补贴,往往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同时,生产者将产品以倾销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从而获得在另一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消灭竞争对手,再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但中国商品的低价格是由低成本形成的,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也想维持高利润,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没有办法就借用反倾销制造贸易壁垒,关闭中国商品进入市场的通道,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

  此前,中国商品———皮鞋、服装、塑料产品都曾经历过反倾销调查,有的还败得很惨。戴永霞说,她没有想到草莓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来得会这样快。但是事到临头,躲避不是办法。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公告发布后,国家商务部召集全国的草莓出口企业负责人开了情况通报会,有5家企业决定应诉,并在商务部有关人员的指导之下开始了准备。

  据戴永霞介绍,反倾销调查一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从众多企业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而应诉的企业要完全以个体的身份来应对,绝对回避任何非民间的因素支持。

  反倾销的起因

  事实上,对国内的草莓出口企业来说,类似的国际市场准入调查曾经进行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倾销调查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戴永禄介绍,2005年7月,中国的草莓企业接受了欧盟的保障措施调查,这是他们与国际市场规则的第一次短兵相接。这次调查对国内企业的威胁不大,即使是最坏的结果,欧盟对中国草莓按照上一年和本年的销售量的平均数封顶,中国草莓销往欧洲的数量仍然相当可观。欧洲的草莓生产商考虑到即使这样也不能解除威胁,于是就于去年的年末又提起了损害调查。

  前两次调查全国得到通知的企业是18家,交费应诉的只有8家。因中国企业提交的材料充足理由值得信服,两次调查先后终止。

  “这次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草莓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欧洲生产商的最后一招,过了这道坎儿中国的企业就能在欧洲站稳脚跟。”戴永禄说。

  据介绍,中国的草莓生产企业在欧洲最强劲的对手是波兰的生产商。欧洲自古就有吃草莓的习惯,草莓果酱是欧洲人日常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年欧洲的冷冻草莓消费量能达到二十多万吨。以往,波兰因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欧洲主要的草莓产地,几乎垄断着欧洲的草莓市场。但是近些年随着中国农产品培育工艺的进步,以及通过引进欧洲草莓对国内的品种改良,国产草莓的品质已大步赶上或是超越了波兰草莓的品质。这一进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产草莓越来越受到欧洲消费者的喜欢,销量激增,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销量达到近10万吨,波兰生产商几乎失去了半壁江山。

  面对中国产品的大举进攻,因为有高成本,波兰的生产商找不到有力的竞争手段,所以只能提请欧盟的反倾销调查。

  戴永禄说:“欧洲的厂家提起调查还有一个侥幸的心理,他们认为中国企业不团结,如果没有人应诉,他们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对中国产品收取150%的高关税。但他们没想到中企在国际市场的历练中日渐成熟,不会放弃这宝贵的机会,5家中企同时应诉就说明他们打错了算盘。”

  反倾销是一场昂贵的诉讼

  “中国草莓不存在倾销的行为,我们国内的价格比欧洲销售价格还要低,根本不存在低于价值的销售行为。”戴永霞说。

  据她介绍,欧盟发动反倾销调查的依据就是认为中国冷冻草莓的价格过低。

  欧盟市场上,主要有来自四个国家的冷冻草莓产品,分别是美国、摩洛哥、波兰和中国,而在这几个国家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最低的。以波兰为例,相比其他国家,波兰的劳动力成本相对廉价,据中国驻波使馆提供的数据,波兰工人生产一吨冷冻草莓的成本在800欧元左右,而国内生产一吨草莓的劳动力成本折算下来还不到400欧元。

  “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比他们低许多,销售价格自然就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打赢这场经济官司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说这些话时,戴永霞信心十足。

  记者看到,在高泰公司简陋的办公室里几十名会计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从春节过后,他们已经这样高负荷地运转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在此后的一年时间内还有大量的会计工作等待他们去做。除此而外,企业还聘请了三位专门从事反倾销官司的国际律师应付法律事务。

  戴永霞坦言:“应诉反倾销调查无论对于企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付出。”

  据介绍,反倾销调查最终确定的就是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发布通告开始,持续15天左右,应诉企业接到了大约60多张表格,这些表格都是欧盟的调查机构制作的,经企业聘请的律师翻译之后发过来。目的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初步确立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通过市场经济调查表的调查,进入下一阶段,欧盟派出官方的调查组,一般由审计人员和检查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为期只有两天。然后,进入最后的一个阶段,由欧盟的相关机构进行裁决,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最长,估计到年末才能有结果。

  据戴永霞介绍,仲裁这一关最为重要,即使前两关都顺利通过,第三关没有通过还是有可能失去市场经济地位。这是中国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国现在出口欧盟的草莓产品享受普惠制国家农产品的一般税率,关税为5%,而败诉关税额则涨到150%。

  但是对于应诉企业,如果败诉,欧盟还提供了一个分别裁量的机会。比如,如果败诉,欧盟对中国的冷冻草莓收取150%的关税,而几家应诉企业因提交了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欧盟委员会可以根据应诉企业的实际的成本情况,为其产品单独制订关税税率。“这也是企业耗费巨资积极应诉的原因之一。”

  戴永霞说:“欧盟反倾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政治因素往往还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此前进行多次反倾销调查败诉就很说明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同时还要做两手准备。”据介绍,国内草莓企业正积极与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客商接触,扩大欧盟之外的市场份额。部分国内企业还积极引进外资,在国内建厂进行深加工,在国内建立出口欧盟的基地,绕过欧盟市场的贸易避垒。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