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7日电(孙东 李秀英 记者高长利) 连日来,黑龙江省垦区普阳农场的领导分别带队走区串户,就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各作业区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讨论;农场电视台专门开辟“建设新农村”栏目,广泛宣传为什么建设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机关干部、基层领导纷纷撰文,谈中央一号文件、谈新农村建设。一个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奉献新农村的热潮在普阳农场迅速掀起。
通过此次专题调研和大讨论,普阳农场共列出就医、入学、住房等8大重点、11个课题及24个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农场领导分工负责,2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的基础上,逐渐明晰了切合普阳农场实际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三分法”。
作为垦区为数不多的“黑龙江省建设新农村示范点”的普阳农场,党政班子经过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一致认为,中央虽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但由于本场各个作业区的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文化习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有先有后、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分层次”,切不可“一刀切”。故此,他们以国家级、省级、总局级、分局级、农场级五级文明单位为划分依据,明确了五级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标准,让所有的作业区年年有变化、个个有提高。第四作业区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在新农村建设上自然起点高、标准高、目标高。到“十一五”末,他们力争全区的粮食总产要达到1.1万吨,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每年增幅14%,争取家家住上楼房,五户拥有一辆小轿车。第十二作业区是农场级文明单位,各方面条件相应的差一些,那新农村的标准就低一些,农场为他们定的标准是,到“十一五”末,全区粮食总产要达到5000吨,人均收入达到1.9万元,家家住上高标准的平房。这样,从发展实力、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文化等十个方面一一予以量化。作业区的干部群众认为,这种分层次确定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做法,既积极科学,符合作业区的实际,又循序渐进,便于落到实处。
一些职工群众担心新农村建设“一阵风”、“搞突击”,甚至大拆大建。普阳农场明确提出,农场城镇规划是龙头、基础设施是保障、发展经济是根本、致富群众是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要“分阶段”实施,绝不能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十一五”期间,结合垦区进行的撤队建区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普阳农场将拿出1500余万元,在五年内分期分批地撤迁合并10个作业区的居民到管理区或者场部居住,让作业区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到农场在教育、医疗、文化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这样,全场20个作业区规划为10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高标准的现代化居民点,既可以使全场恢复耕地300多公顷,每年还可增加效益120多万元。2006年规划建设3个生产发展快、生活水平高、精神文明佳、村容村貌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5年内,10个居民点全部成为示范点。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场部建成拥有100幢别墅的美轮美奂的别墅小区、环境优雅的生活小区、高标准的普通住宅小区,使场部街道百分之百实现白色路面,让普阳人彻底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增加群众负担、不损害群众利益”,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场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普阳农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纪律”。为此农场党委制定了“分责任”的考核办法:计财科、精神文明办公室、卫生、农林等20多个部门都明确了逐年分解的目标、任务且纳入年终考核。其中,农场在出台扶持、促进作业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每年重点用于农机具更新、新技术推广、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百姓健康、精神文明、职工创业等七大工程的农场财力不少于1200万元。作业区的职工群众一致反映,这些政策的制定“含金量高”、“让百姓得实惠”。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使普阳农场的新农村建设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务实推进、务求实效,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