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从二千到二万――克山县新兴村农民韩光志的三笔增收账
2006-03-23 21:46:45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杜丽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3日电(记者 杜丽华) 这两天,齐齐哈尔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村民韩光志正忙着选种备春耕,盘算着今春种植50亩优质高产大豆。然而他却将自家的18.8亩地包给了村里,自己还要到南山林场包地。也许很多人不解,原来韩光志自己算着精明的增收账。

  2003年6月,新兴村以国家投资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为契机,运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采取“反包倒租”的形式,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到村里,由村里集体经营,每亩付给农民160元土地流转金。当年,韩光志把自家的18.8亩地以每亩160元的价格租给了村里。

韩光志拿出2004年土地流转合同给记者看。

  “我把地包给村里,心里就吃了定心丸,我就擎等收钱儿了。”韩光志给记者算了第一笔账:“自己种地的时候,年头好了一亩地最多能挣100来块钱, 18亩地一年也挣不到2000块钱。赶上年头不好,别说2000块钱,不赔老本就算不错。如今就不一样了,去年村里一亩地给185元,一年下来坐在家里什么也不用干就能拿到3478元。”

  从2003年起,全村390户农民都像韩光志一样共把1.3万亩土地转包给了村集体。全村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带来的是一系列可喜的变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农业收入不断攀升。原来全村由2000多人种的地,现在就由32个人负责统种、统管、统收,农机作业合作社全程实行大机械作业,实现了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2342元,2004年达到3870元,2005年则达到了4260元。

农闲时,韩光志就到村图书馆看书,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

  这样一来,全村85%的劳动力就从原来的一亩三分地中解脱了出来,打工、搞养殖、跑集贸样样来钱。韩光志说起2005年的家庭收入,他美滋滋地给记者算起了第二笔账:“去年,我给村集体打工干农活一年挣了3000多元,大儿子给村农机合作社打工挣了7000来块,小儿子在上海打工一年挣了一万多,老伴开个小食杂店还收入三千多元。3年前全家还靠种地一年能挣2000多块钱维持生活,三年后我们一家的纯收入就能达到二万多,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韩光志指着自家的房子说,几年前这房子还算不错呢,现在可数不上数了。

  2002年以前新兴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几年时间,全村的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条光洁的水泥路贯穿全村,一座座别致的砖瓦房应接不暇,摩托车、四轮子纷纷开进农户家……“我们村的好事可多着呢,邻村的人都可羡慕我们了。”韩光志骄傲地说:“村里谁家要盖房子,村里免费给挖地基,送砂石料,旧房改建新房村里还给补贴5000元。中小学生上学也不收钱,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还奖励2000元。咱吃自来水不花钱,逢年过节村干部还挨家挨户免费给送年货。”

  当记者问起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吗,韩光志半开玩笑地说:“能有今天的生活,我不是一般的满足,那是相当的满足。”盘算今年的光景,韩光志信心满怀地为记者算了第三笔账:“如果今年年头好,一亩地怎么也能挣100元,包种50亩就能挣5000元。再加上包地的三千多块钱和儿子打工、老伴小店的收入,今年全家收入能达到3万元。”

责任编辑: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