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汤原稻草稻壳稻糠深加工 水稻“吃干榨尽”富农兴企
2006-03-25 14:17:5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洪河 于永奎 高永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5日电 汤原县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可光靠种水稻,农民难富。如今他们大搞稻草稻壳稻糠深加工,“副业”收入抵消种植成本还有剩余,“主业、副业”齐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汤原水稻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过去农民种水稻,大米只能沿街叫卖,稻草大部分用做烧柴,稻壳、稻糠也只能成为鸡刨猪拱的垃圾。2001年,汤原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全县水稻生产产业化发展战略,把米业、纸业与乳业一起确定为三个立县产业。

  以稻草为原料的汤原纸业公司2000年的生产能力仅为1.5万吨,而且环保不达标,企业面临关停的危险。汤原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五年累计投入1.6亿元,新上扩建和环保项目10余个,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去年加工稻草7万吨,直接拉动农民增收1400万元,使每亩稻草收益和水稻种植成本持平。

  2003年,利用香兰油厂闲置的厂房和浸油设备,引入了上市公司———杭州中谷公司和大连华旗公司,与香兰米业公司组建了设计加工能力3万吨的汤原县中谷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加工米糠1.1万吨,全部消化了本地稻糠,销售收入605万元。

  为了整合资源和品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这个县重点扶持了香兰米业公司,使这家企业全县外销大米份额达到80%以上。香兰镇2位农民在县、镇党委政府的直接扶持下,投资10万元,建设了稻壳炭棒厂,日加工稻壳10吨,所产炭棒供不应求。

  汤原水稻生产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赢”。2005年,全县GDP实现1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2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水稻一项农民就收入2亿元。农民增收,企业也获得好的效益。去年,规模以上稻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税金、利润均占全县总数的1/2左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