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7日电 近日,哈尔滨市政协委员与新闻媒体对哈市2005年新建的高档公厕进行了实地查访。据了解,2005年哈尔滨市政府投入300万元,并由哈市各区配套资金200万元在全市修建30座公共厕所。这本是一项造福城市居民的工程,但这项工程的结果却是令人痛心的:未完工、未使用、被挪用、重复建设、超额投入等现象触目惊心。
公共厕所不像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那样投资巨大,引人注目,但同样是公共事业,而且是与普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外地旅游者的出行密切相关。公厕虽然不完全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但离开了它,会给城市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说得严重些,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公厕等卫生设施完备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前一段时间,有一家媒体将“哈尔滨男人随地便溺”的情况进行了报道,说的就是个别男性公民已经把随地便溺当作习以为常之事。以此笔者认为,人的素质是一方面,相应的公共设施——公厕短缺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城市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需要各种公用设施更加充足、更便于使用。但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建设的公厕出现“一团糟”的局面,就让人不可理解。公厕要建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要建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这几乎是一种常识,但有些规划者、建设者却常常把公厕建在了一些人们难以发现的地方。而且,建公厕对设计、施工的技术要求并不是太高,却屡屡出现“半截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是那些规划者、建设者责任心不够,还是能力太差?或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经济学认为,公共物品的产生过程往往伴随着“寻租”行为,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为某一利益集团或个人牟利。目前哈市公厕建设的结果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政府做出的决策并无差错,钱也没少投,但市民百姓(包括外来旅游者)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方便,个别公厕居然还带有车库,让人看出一些人利用公厕谋私的痕迹。作为企业,每一项投资都是要讲求效益的,但在公厕建设中,政府的投资却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遗憾,即使不追究谁的责任,但至少要吸取一点教训,积累一点公共物品的经营管理经验。不能把钱投出去就不管了,要让纳税人的钱发挥最大效应、达到最好的效果。再具体一点说,对那些规划者、建设者要有制约措施,不能让他们用政府投入的钱,随便不管在什么地方,盖一个叫做“公厕”的东西来,就算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