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8日电(记者 高长利)密山市太平乡青松村,人口2367人,616户。1995年,这里水土流失严重,人穷地薄,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是有名的贫困村。就是在这一年,毕明珠接手青松村村支书。在毕明珠这个好带头人的引领下,十年后的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
上任伊始,毕明珠提出发展优质绿色水稻。他从八一农大请来专家,成立绿色种植协会,建起绿色水稻基地,全村60%的农户掌握了绿色种植技术,千亩良田全部种上了优质稻种。仅绿色水稻一项,青松村每年就可获利100多万元。
青松村地处方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1999年,毕明珠引导村民发展棚室经济,建起西红柿和各种苗木棚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种植西香瓜200多亩,烤烟800多亩。棚室作物的收入是大田作物的5倍。
2002年,毕明珠倡导发展林果业,栽种各种果树770亩,建果园36个。果农户均收入达2万元左右。
2003年,青松村开始注重发展养殖业,毕明珠广泛宣传,带头饲养,为农户四处协调贷款,提供技术。如今,山绵羊、奶牛、肉牛、生猪、大鹅、肉鸽、鹌鹑、蛋鸡、肉鸡、鱼等养殖业都已经发展起来,养殖面超过75%以上,村民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
为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卖粮难、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农用车找活难、村民增收难问题,在毕明珠的倡导下,青松村成立了青海贸易货栈联合体,搞农副产品收购销售,通过电脑建立了销售网络,专业市场已发展到成都、昆明、上海等南方各大城市。联合体年可上缴利税30多万元,全村年均增收100多万元。在联合体工作的农民平均每人每年收入达到15000元,30多户贫困户因参加联合体而脱贫致富,200多台大小车辆围绕联合体搞运输,全村年均增加收入350多万元。
十年间,毕明珠带领全村人脚踏实地辛勤耕耘,青松村发生了巨变。水下养鱼虾、水上养鹅鸭、遍地是牛羊、满山药果杂,青松村初步形成立体农业发展格局。今天,当你走进青松村,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小康住宅依次排开,屋内窗明几净,用具摆放整齐,厨房干净卫生,屋外白色木栅栏下,鲜花盛开,村庄道路整洁宽敞,处处展现出新农村的崭新风貌。
毕明珠有着敏锐的长远发展目光,他把农村致富的首要任务定位在发展教育,科技致富上。村里每年拿出10多万元改善村小学教学条件;春节、教师节村里都要慰问教师。建设新农村要培养新型农民,为此,他在村里办起了农民科普学习班,定期请技术员和技术能手传授种植知识和操作经验,并由集体出资选送62人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学习。村里还相继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综合活动室,春节、农闲时节,室内、室外都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在毕明珠的带领下,青松村取得可喜的成绩,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五好”党支部,红旗党支部、先进党支部,并被省委授予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进集体。毕明珠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2005年,他被评为鸡西市优秀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