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他为何赢得这么多尊敬--聚集"大学生乡医"王福宝
2006-03-30 07:29:3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罗敏 蔚然 徐大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30日电 题:他为何赢得这么多尊敬--聚集“大学生乡医”王福宝

  宁安市的沙兰镇,如今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一次,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洪灾,而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在普通中彰显不平凡的人。

  在沙兰镇,乃至所属各个村屯,人们对这个其貌不扬的人都会致以亲切的问候,尽管方式不同,但其中那份信任、尊敬与感激之情却是共同的。是谁,能赢得这样的尊崇,他是如何做到的,这让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这个人就是王福宝,沙兰镇和盛村村医。

  13年了,作为和盛村卫生所所长的王福宝,大学毕业后一直扎根乡村,为父老乡亲们的健康辛勤劳作着。每当听到“呜哇、呜哇”的急救车声,村民们就都知道,王福宝和他的“120"又该忙起来了,他们对那声音备觉熟悉和亲切。

  王福宝靠自己13年一点一滴的努力,赢得了人们对他的认可与尊敬。

  1993年,当王福宝拿到牡丹江医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回家乡当村医时,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在学校,他门门功课拔尖;毕业时,牡丹江市一家医院已经“相中”了他。可就在最后的那一刻,在其他同学都要到城里大医院报到的时候,他犹豫了,最终背着当初从家带来的铺盖卷和大学里积攒的医学书,悄然回到了村里。

  其实,王福宝曾经是那样渴望远离这个养育了自己的山村。那年,村里有个孩子得病,因为附近各村没有一个像样的医生,孩子服用了过量药物导致失聪。这事对王福宝触动很大,“当时觉得农村太落后了,我一定得想办法走出去。”

  然而,几年的大学生涯,尤其是选择了从医之路后,王福宝的思想渐渐改变了。每次放假回乡,当看到900多户、 4000余人的村子没一个像样的卫生所,没一个能看明白病的大夫,看到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还要颠簸20多里去镇上看时,他心中隐隐有一种说不出的痛,一种责任感渐渐升起,并最终促使他踏上了返乡之路。

  回顾13年的乡医经历,王福宝说:“这里条件固然比不上城里,但那的4000口人需要我,在这里工作生活,我感到快乐和充实。”

  王福宝的想法得到了女朋友侯杰的支持。回村那年,他们结了婚,婚礼办得十分朴素,连个结婚照都没有,他们把结婚的钱全都用到为卫生所租房子、买药了。

  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不能再少的“家当”开始,到如今拥有口腔牙钻机、洗胃机、氧气桶、B超机、x光机、急救车这些镇卫生院都未必具备的设施,从村民买药都信不过,不到他的诊所,到如今的门庭若市,王福宝的病人已由和盛村辐射到周边12个村屯。从父老乡亲们一点一滴地对自己认可的过程中,王福宝切身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王福宝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当年一个村民得了出血热,连看了几家医院都当感冒治,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最后病人家属把王福宝请去了。经诊断,他发现这个病人的病状和感冒并不相同,当机立断要求马上给病人转院治疗,当最终病人得到确诊保住生命时,王福宝也在乡亲们的赞赏中得到了认可。

  13年来,为实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的目标,王福宝每年都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用来添置医疗设施,几年中他在这方面的投入已近10万元。他的小诊所开通了两部电话,一部接听大家的健康咨询,一部是急诊求助电话。在乡亲们眼中,当年的小诊所已经变成了“大医院”。

  丰富了医疗设施,他又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上下功夫。他要求包括妻子在内的卫生所3名成员,每年都要轮流出去学习,长则3个月、短则1周,期间的学习费用和基本生活费都由他承担。“为了不落伍,为了给乡亲们看好病,这点儿钱花得值”,王福宝说。

  要让村里人也能享受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待遇,王福宝用诚心、爱心和行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谁家做了好吃的,首先想着他;谁家有了难事,总乐意和他商量;谁家里人有病,有他到场心里就踏实了。粘团子、冻饺子、秋木耳、山蘑菇,在卫生所外的窗台上,常常堆着大家送来的“土特产”。

  实现了人生价值的王福宝,觉得自己格外幸福。“虽然我选择了农村,但与留在城里的同学比,我是‘富有’的。我不仅得到了一定经济效益,更拥有了乡亲们的尊敬和信赖。走在村里,他们虽然给我的只是一个招呼、一个手势,但对我而言得到的却是莫大的肯定和信任。”

  幸福的王福宝,也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受敬重的人。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