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幅作品寄予希望
5日14时30分,刚下飞机不久的吴东魁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匆匆驱车赶往哈市道里区新发镇的三场小学,与他同行的还有谭悦新将军。半个小时后,吴东魁一行人抵达了三场小学,早已等待在那里的师生们激动不已。简单的寒暄后,吴东魁拿出了自己带来的作品——《国露天姿报春馨》和《鱼翔潜底浊激浪》,当场捐赠给了三场小学。吴东魁说,虽然三场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大城市的学校相差很多,但希望这里的学生们能够学会在逆境中求发展,不要因为没有崭新的书本、美丽的校舍而放弃自己的求学路。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在场的学生们:“虽然你们的学校没有城里的学校好,但你们自身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只要付出努力,你们会更出色。”
吴东魁希望学生们将来学业有成之后,能够懂得报效祖国,报答人民。吴东魁说,他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无法上学,是国家和人民养育了他,培养了他。今天,当他取得了成功后,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国家。他说,这次来哈尔滨,看到还有像三场小学这样贫困的学校,这让他很痛心,今后他会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地次捐助哈尔滨的贫困学校,希望可以为贫困学校的改变尽一点微薄之力。
勤奋是成功的最大因素
吴东魁到冰城依然还是自己的一贯打扮:上身只穿了一件短袖白衬衫,下身穿了一条极其普通的蓝裤子,精神十足,气度非凡。虽然四月的哈尔滨春意融融,但还没暖和到穿短袖的程度。谭悦新将军看出记者的疑惑,笑着说:“老吴一年四季就这一身打扮,这都成了他的标志性穿着了。前两年到哈尔滨看冰灯,他穿的这一身衣服,惹得大家顾不上看冰灯,光看他了。”
有着山东人的直率与坦诚,吴东魁坦言自己不畏严寒的体质其实都是在过去贫苦的岁月里磨练出来的。吴东魁1956年生于菏泽,家境的贫寒使吴东魁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别提求学了。“记忆中,从小到大也就有两三件单薄的衣服,妈妈给我补了又补,即使穿得不能再穿了,也舍不得扔掉。”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吴东魁对那段穷苦的岁月总是无法释怀。
在那个年月,画画是吴东魁惟一的快乐源泉。1964年,吴东魁8岁的时候,妈妈送他到家乡的侯集小学念书,书本上的英雄人物以及各种插图,不知被他临摹了多少遍。没钱买笔,他就把同学们扔掉的铅笔头捡回来用;没有纸,他就从垃圾箱里捡废纸片。常常过不了几天,他画的画就把小蓝布书包塞得满满的。
由于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煤油灯,吴东魁就跑到屋外借着月光练习画画。下雪是吴东魁最兴奋的时候,他拿着一根木棍儿,顾不上寒冷,在雪地上尽情地挥洒着“画笔”,他说:“这样就节省纸张了”。
1973年,高中毕业后,17岁的吴东魁考入菏泽县工艺美术厂,当了一名临时工。1978年他又放弃了这份在当时收入颇丰的工作,考取了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1982年毕业后,吴东魁调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85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特邀展出他的《劲竹图》,受到友人的赞赏。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专题记录片《天高任鸟飞》、《吴东魁绘画艺术》、《吴东魁笔墨技法》、《李宁和他的国画老师吴东魁》。山东电视台录制的《吴东魁画展巡礼》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内外播放,影响颇深。
一路走来,吴东魁认为,“贫穷”是自己奋斗的最大动力,“勤奋”是自己成功的最大因素。
不想“高处不胜寒”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东魁说,他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的作品还未能让百姓喜闻乐见,还有很多百姓不了解他的作品,因此他最大的愿望是让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今年年初,“吴东魁的艺术世界”网站正式推出,里面收录了他的所有作品。吴东魁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个网站了解他,并给他的创作留下宝贵的意见。吴东魁笑称不想做一个“高处不胜寒”的画家。
一些艺术大师提起吴东魁,都说他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不仅各种绘画手法都精通,而且花鸟鱼都擅长。从农村天地走出来的吴东魁,画路很宽,题材广泛。他熟悉农村,熟悉大自然,熟悉充满淳朴风情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他善于画各种飞鸟、家禽,“笔”简意赅,出神入化。“雄鸡一唱天下春”高亢有力,墨润苍劲,神州万物,大地更新,令人奋发。吴东魁说:“我画了无数只家禽、飞鸟,没有一只重样的,是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丰富了我的创作经验。要想捕捉生活中、自然中的生动场面,光凭自己的手画出来的东西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眼、脑、心综合集中在一起,才能得心应手,随机多变。”吴东魁的笔墨技法,是以骨法用笔,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意境深遂,令人观之拍手称快,叫绝不已。
出生于牡丹之乡的吴东魁当然喜欢牡丹,也爱画牡丹,他钻研出一套专画牡丹的技法。他画牡丹,先画花的内部,再画花的外观,层次分明,花大色艳,媚而不俗,饶有风姿。 画竹是吴东魁的另一种享受,他神驰心往的是翠竹的虚心劲节。吴东魁画的竹,苍劲挺拔,云根玉立,不囿于古人,又有别于今人,自成一格,独具风采。他的墨竹,尤其是风中之竹,雄健朴拙,铿锵有力。对意境的追求,使吴东魁画的竹,仿佛迸发出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机,拂荡着一股潇潇不散的正气。这次来到哈尔滨,吴东魁特意携带了一幅《新竹劲节雀翻飞》赠予本报,他说,希望《黑龙江晨报》能像亭亭玉立的竹子一样,化作“正义的使者”,用理性和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链接
吴东魁,字昊天,号清瘦人,1956年生于山东菏泽,现为中国书画艺术人才研究会会长。他自幼酷爱绘画,视艺术为生命,历艰辛而不渝,作品与其升沉,终登艺术殿堂。
1982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院,1983年调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85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特邀展出他的《劲竹图》,受到友人的赞赏。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专题记录片《天高任鸟飞》《吴东魁绘画艺术》《吴东魁笔墨技法》《李宁和他的国画老师吴东魁》。山东电视台录制的《吴东魁画展巡礼》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内外播放,影响颇深。
他的个人画展先后在陕西、山东、河南、广东及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举办,轰动整个美术界。在台湾、日本、新加坡 、韩国 ……先后举办个人画展和大陆名家展。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他的作品和评价文章逾千篇,中国报告文学以几万字之巨介绍他的成长之路。他的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及首都各大报社珍藏悬挂。他的画被国家出版社印制几十种挂历,在国内外发行,受到人们的称赞。他的作品被中央领导作为国礼送给国外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