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城三月,春寒料峭。
28日下午,71岁的张滨荣和平时一样,穿着灰色夹克衫、黑色长裤和软底旅游鞋步行到了哈尔滨市九站公园。看着工人们接二连三地移走一株株的丁香树,痛心和忧虑使岁月在老人脸上留下的印记更加醒目。
在看热闹的人群中,清瘦、身高一米六刚刚出头的张滨荣显得几许单薄。他神态凝重,不时在一个咖啡色的本子上记着什么,这些举动使得他在观看的人群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张滨荣在本子上写到:“沿线2公里,约700余株丁香树。三四米高,树龄10年以上。……为什么不新植丁香,要花人力挪搬原有绿化成果呢?劳民伤财!……”
十几年来,视“保绿护绿”为毕生事业的张滨荣,写满了一个又一个塑料皮日记本。他用10余万字的生态日记记下了每天悄无声息却不曾间断的奔走,用翔实精确的数字给每天查看的200多棵树木建立了生长档案。
翻看老人的日记,上面零星的记载帮助记者给他写了一份最简单的个人简历:
张滨荣,1935年9月生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造林专业,后在中央林业部营林调配局工作,1956年任职北京林业局技术处,1962年—1965年受组织委派在北京林业大学学习,1965年—1972年任北京西峰寺林场副主任,后到哈尔滨量具厂从事工厂绿化环境保护治理工作。1994年退休后开始从事城市绿化调查工作。
张滨荣的爱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愿将余热献社会,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哈尔滨。”
翻开张滨荣2003年的日记,扉页上可以看到他遒劲有力的钢笔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20几个字的颜色越发显得厚重。
时光追溯到60年前,带榆树钱儿、丁香子儿回家育苗,是十几岁的张滨荣非常喜爱的事情。看着小树一天天地长大,张滨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读大学,张滨荣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东北林业大学。
毕业后,张滨荣在北京西峰寺林场任副主任。7年的时间里,他带着几百名军人、工人在北京西山栽植树苗。忆起那段扛树上山、挥洒汗水的艰苦岁月,老人感慨不已。
为了减少树苗根系的损伤,他带着大家漫山遍野种树,严格要求每棵树都带上至少30公斤的土坨。没有机械设备运输,他就和大家一起扛树苗上山。亲戚、朋友大老远地跑来看他找不到人,有人说“只要沿着留下的汗水就找得到他的身影”。
1998年,哈尔滨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使张滨荣意识到,要为保护生态做些什么。5年后以至于今天,这个念头都依然那么清晰。
2003年4月17日
只要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利的事,哪怕很小,也要做,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每天上午9点,张滨荣跟老伴杨淑芹打声招呼就准时出门了。当然,在这之前,检查一下卷尺、水、纸和笔是他的必做功课。蓝色的包里通常还要多一样东西——老伴精心为他烹制的午餐,中午在野外找个地方随便吃上一口,省却回家路上的时间,也省却了回家的车费。
2003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这个决定使当时年近七十的张滨荣热血沸腾。
2003年4月18日
市委要建生态城,我愿为社会做点事,多宣传主流,促进创建沿着正确道路发展,为市民造福,这是我的心愿。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汇集群众力量,才能发挥巨大推动作用,我的全部努力,是为宣传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留下一片绿阴,为哈尔滨人民创建美好家园。
看到张滨荣专心研读绿化书籍到深夜,躺在床上还想着大事小情起身写日记的时候,老伴也渐渐地理解了张滨荣对树木的关爱,自己也不声不响地加入到张滨荣护绿的队伍中。虽说不能提供专业性的意见,但做顿好饭犒劳一下走了一天的张滨荣,便成为她的“专利”。
在老伴的支持下,张滨荣的调查更加广泛和深入。他的日记也渐渐厚了起来。他有一本日记,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只要是能反映建议的政府部门,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在一则写给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建议的开篇之处,张滨荣有这样一段文字“……虽然经受了无数的孤独和苦累,但党和政府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和执著的绿色追求,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力量,我要用夕阳的余热,继续为家乡的园林绿化事业做点实事,这也是一个绿色志愿者的最大心愿。……”
大爱无言,张滨荣对树木的爱便属于这种。深邃而无所求。
张滨荣的正
在这个多数人“自扫门前雪”的年代,张滨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与看似合乎常理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截然不同。他始终认为护绿是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是一种追求,是社会文明的要求。
2003年4月3日
下午,我去香坊,回来时在哈客森附近一新建小区旁,工人们正在一棵15厘米的大榆树旁挖坑建围墙,我上前劝阻他们,换个地方挖,不要伤树,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说,保护树木,就是树立公德做好事。
2003年4月19日
早上去革新街早市,两侧人行道去冬栽的银中杨,被各种摊位包围,我看一个年轻女商贩,正倚在一个杨树干上,树稍斜,我立刻去制止,该人承认了错。
2003年4月21日
在道里一条小街上看到,新栽的大树坑里不少已灌上水,但附近店铺随便往坑里倒脏水。见此情景,我一连跑了几家商店向他们宣传保护大树的重要,他们点头表示注意。
2003年4月25日
下午在中山路跨线下,正在绿化施工,水腊、偃木过密,苗木很小,坑不合格,扔苗木、土坨散等问题。我当即指出,引起有人不满,说我吃多了,多管闲事。我找施工单位负责人谈了,重视质量,企业才能嬴得信誉,才能发展的道理。这个小同志表示赞同。
这些言语简练却十分生动的护绿日记就像是电影里一个又一个的片断,如果这种行为最终可以用文字符号来表示的话,“正”字最恰当不过。正是有了这股“正”,他才能够坦诚而从容地对指责与误解。
张滨荣的忧
张滨荣也有很多忧愁的时候,但不是因为家庭和生活,而是因为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毁坏树木现象。
2003年4月1日
宣庆小区南门,省哈双高速公路指挥部门前的10株7厘米—8厘米的杉树,因移门被砍掉,为什么不移往别处呢,可见我们一些机关干部对保护树木的意识还是不够。
2003年4月4日
下午在和平路一大建筑工地,发现有一株钻天杨被砍倒,斜侧在围墙上,该树至今已有20年,胸径15cm,高13m左右,多么可惜呀,这是我们亲手培育的。
2003年4月10日
万利公司在施工中擅自将赣水路旁的大树毁掉,从3月26日到现在,仅半个月的时间发生毁树事件5起,平均每3日一起,共计毁树3000株,最大的一棵榆树胸径在56厘米。毁绿地870平方米。真是触目惊心,不管怎么得了。
这样的日记,还有很多。对树木那种炽热的感情,使得张滨荣无法忍受毁绿的现象。
在一篇日记中张滨荣写到,
“看到城市里增添了许多树木,我不禁为之欣喜,但同时也看到树木因栽种、管理不当导致死亡。许多个深夜,我为如何创建真正绿起来的生态城冥思苦想、辗转难眠。古稀之年,我真想摆脱这种痛苦,但每每上街又不得不继续,因为毕生从事绿化工作,真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哈尔滨真正绿起来……”
2004年6月20日
个别地方造林不当,偏重视觉效果,对生态效益重视不够,不仅导致绿化模式雷同,绿地生态效益低下和维护成本过高,而且降低了林木本身抵抗极端不利环境的能力,使城市绿化建设面临潜在的风险,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2003年4月14日
城市绿化不应像大海中随波逐流的航船,要有明确长远的规划。我们永远要用对自然界敬畏和关爱的心态去和谐相处。与自然宇宙相比,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个分子。
无数城市实例证明,城市绿化不可等同于装修,背离自然规律的园林建设工程,将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竣工的大工地。
从以上两篇日记中,不难发现,张滨荣调查的历史高度与远度。
张滨荣说他总在否定自己,认识自己。调查中,他也始终在想,自己是不是在给政府添麻烦,是不是这样做太固执了。一次次的发问,一次次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张滨荣想,自己提出的这些意见是有根据的,应当坚持不放弃。
张滨荣的喜
为发现哈尔滨市绿化树木栽植存在的问题,张滨荣以长江路为切入点进行了调查。对照以往记载,张滨荣痛心地发现,十年间,长江路上的树木换了四茬,可栽种的560棵五角槭最后仅剩60多棵。这意味着伴随着大量树木的年年栽种,大量树木也在不断死亡。
于是他奋笔疾书《哈尔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中亟待改进的几个方面》,从规划设计、山野大树移植工程、保护城市大树等方面提出建议,提出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工作中应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大树进城,越大越好;追求数量、轻视管护。这些建议和提法引起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关注。
2003年4月7日
上午去市委办公厅,应邀座谈了关于大树进城及城市绿化的问题。孙主任接见。看到了永茂书记对我两次去信的批示:此信精神可嘉,值得进行考虑。王世华已批市林业局、市政局。
在发现哈尔滨市春、冬两季栽种树木受季节影响吸收水分难的问题后,老人建议在树下覆盖塑料地膜,增加种树后的地湿,减少水分挥发。这一建议已经应用在哈尔滨的绿化实际工作中。
张滨荣曾旗帜鲜明地提出,种树不是“种数”。他建议:“少栽胸径为20厘米的大树,栽种8厘米—10厘米适应能力强的小树。”今年开春,当看着街头巷尾,园林工人们忙碌地栽种小树,张滨荣的脸上便常常挂着微笑。
张滨荣的喜悦平和而单纯。一句关怀,一分理解,一个认同,点滴小事,都会让这位老人觉得温暖。他与日记分享着他的喜悦。
2006年3月29日
下午去生态办,与市建设局副局长及城管局绿化处沈处长交谈了对创建以来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大树进城,以及管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互相谈的很投缘。
张滨荣每天要走20多公里的路进行绿化调查,可他从未觉得累,“老骥伏枥”是张滨荣对自己的概括。他说,从现在的精神状态看,自己再活20年没有问题。
在张滨荣的日记上,偶尔会看到他摘抄的古诗词,龙飞凤舞的笔迹展现出了这位老人的洒脱和奔放。
人生变幻丰富,很难用几个词、几句话以及一篇文章来浓缩。当问及人生如果可以重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时,张滨荣说,“我还是选择这种生活,因为绿化工作给我带来了乐趣和安慰。自然界太需要保护了,虽然我已年过古稀,但依然是一名环保卫士。”
当问到如果上天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时,张滨荣老人的答案是“地绿人和,天蓝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