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天而降的苏联红军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诸兵种150多万人,从东、西、北多路突破日军防线,进入中国境内,向日本关东军展开全面进攻。一贯骄横自满的关东军很快溃败。17日,日军通过广播向苏军求降。
8月18日,7架苏军运输机突然降落在哈尔滨机场,苏军战士跳出机舱,迅速控制了机场。半小时后,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率人来到机场谈判。之后,苏军先遣支队把领事馆、发电站、桥梁、车站等重要目标置于自己警戒之下。8月19日,远东第一方面军又向哈尔滨空运了158人、800公斤军用物资。8月20日,红旗第1集团军陆上先遣支队抵达哈尔滨。从火车上卸载的坦克轰隆隆驶进市区,与空降部队会师。与此同时,红旗阿穆尔舰队也沿松花江行至哈尔滨。
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成立了苏军卫戍司令部,对全市实行军事管制。
我党在哈尔滨的活动
苏军出兵东北,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五十七个进驻工作组,随苏军进驻五十七个战略据点。经苏联最高统帅部同意,抗联人员以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的身份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其中,李兆麟将军率50多名抗联人员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地区。
李兆麟来到哈尔滨后,很快建起东北抗日联军驻哈办事处,亲任主任。1945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派钟子云、王建中、李桂森等20多名干部来到哈尔滨,与先期到达的李兆麟接上了关系,并根据东北局的指示,成立了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同时,由李兆麟出面,以滨江省政府的名义,组建了哈尔滨市第一支党领导的武装——哈尔滨市保安总队。1945年11月6日,陈云来到哈尔滨,组成了中共北满分局,陈云为书记。同时,撤消了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中共松江省委工作委员会和松江省军区司令部。
11月17日,苏军为履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相关规定,通知我党、军机关及武装部队在11月23日前撤离哈尔滨。11月20日至21日,中共北满分局召开松江省工委和哈尔滨市委联席会议,决定中共北满分局、松江省工委和松江省军区以及武装部队按期撤离。哈尔滨市委和没有公开身分的部分同志留在市内,继续开展工作。当时,李兆麟以中苏友协会长的名义,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
三五九旅开进哈尔滨
我党力量撤出哈尔滨后,在北满分局和松江省委的领导下,深入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剿匪反霸,肃清日伪残余势力,在哈尔滨市周围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根据地。1946年3月,三五九旅7000余人奉命至哈尔滨东面的宾县待命。
部队到达第2天,陈云来部队视察工作,在听取三五九旅剿匪汇报,询问部队近况后,陈云同志详细分析了国内形势及建设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性,并对解放哈尔滨作了具体指示。4月初,以三五九旅司令部、政治部为基础,建立了临时指挥部,李天佑任正指挥,刘转连为副指挥,三五九旅及松江部队一万二千多人陆续集结到市郊待命。
此时,在哈尔滨市内的国民党的力量只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我军对抗。于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向苏军提出延期撤军,以等正规部队的到来,但遭到苏军拒绝。4月25日,苏军撤离哈市,国民党接收大员松江省主席关吉玉、哈尔滨市长杨绰庵,公安局长余秀豪等随苏军逃往海参葳,绕道返回国统区。
当日,哈市工商界30多名代表前往宾县,请求我军进驻哈市,并希望避免武装冲突。陈云让刘成栋接待了代表,并认为代表提供国民党在哈武装力量情况基本可信,可以口头答应代表的请求。4月26日,哈市各界130人联名电呼东北人民自卫军迅速进驻哈尔滨。4月25—27日,根据各方面情况,刘转连和李天佑决定把主攻方面放在哈尔滨市南面,我军指挥所也由哈东转到哈市南面的平房地区。为了防止敌人在我军进攻中搞破坏,部队明确提出市内分三片,四个重点保护目标,五项具体措施。三片是道里、道外、南岗;五项措施:一、部队进城加强巡逻,防止敌人乱中破坏;二、宣传党的城市政策,揭露敌人目标“正统”的欺骗宣传;三、收缴武器,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四、工厂正常开工,商店正常开门营业;五、搞好仓库、医院、营房和公共场所的安全警示。四个重点保护目标是发电厂、自来水厂、哈市面粉厂、东北和铁桥。
1946年4月28日,随着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哈市,我军按原计划开进哈市。前进途中,我军几乎没打几枪,就顺利地解放了哈尔滨。从此,哈尔滨这座东北解放区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成为了我东北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