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任重道远:黑龙江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只有35%
2006-04-14 16:42:1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4日电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也往往最具说服力、最令人警醒。这是一组来自黑龙江建设厅最新的、令人深感沉重的统计数字:

  路——全省通沥青路的村只有16.3%。全省乡级以上公路中,高级、次高级公路仅占17%;931个乡镇通公路的918个,其中通水泥(沥青)路的为548个;9157个建制村通公路的占59.9%,其中通沥青(水泥)路的只有16.3%。

  房——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排在全国倒数第六位。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19.17平方米;尚有2/5的人口(近200万户、800万人)居住在低矮、潮湿、阴暗的泥草房中;明水、林甸、杜蒙等3个县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不足30%,大庆市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不足10%的村庄多达124个,明水、杜蒙、依安等县(市)有40多个村庄无一栋砖瓦房。

  水——全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只有35%。据《黑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全省饮水不安全的农村人口为1030.1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1.81%,其中绝大多数水质不达标。

  城——村镇规划严重滞后。小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集聚功能薄弱问题十分突出。2005年全省县城以外的小城镇1027个,其中居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仅31个;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等指标在全国排位分别为22、26、27位;农村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指标在全国排第20位和第27位。

  我省至今还有16个村不通电;现有944个乡镇卫生院,409个急需重建和扩建,90%的乡镇卫生院因设备落后满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

  数字——透视着沉重的现实;走进真实的农村,我们的心同样无法平静。

  镜头一:北国的春天,积雪尚未融化。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因人工种植北药致富的嘉荫县朝阳镇佛山村。从县城出发,车在公路上行驶不到10分钟就在路边看见了佛山村的北药种植大棚。陪同采访的县有关部门同志递给记者一双硕大的雨靴,充满歉意地说,“不好意思,进村的道还没修,咱得走进去。赶巧前两天下了场‘雨加雪’,路‘泞’,你的皮鞋进去就没‘样’了。不过没多远,就两里地。”脱下棉靴,穿上冰凉的水靴,在松软的黑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进村。“两里地”,耗时20多分钟。

  镜头二:初春,记者随省新农村建设调研组赴全省闻名的富裕村、七台河市宏伟镇前山村调研。这里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里已盖起20栋二层小洋楼,预计到年底,村民将全部住上小洋楼。可从市里出发,一路上,车不停地颠簸,因路面有雪,应走40分钟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远远地,一片气派的洋房和崭新的大门,让恹恹的记者精神大振。走进院门,就看见左侧有两排新建的别墅。然而,脚下凸凹不平的土路和随地散落的垃圾,却与现代气派的楼院形成了巨大反差。得知调研组是为建新农村而来,村支书刘东良急切地开了口,“帮我们修修村内的道路吧,村里一条像样儿的道儿都没有。”

  专家点评(省建设厅副厅长 杨占报):

  这虽然只是一组主要反映我省农村硬件建设方面的数字,但也确实能说明一系列问题。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我省农村许多地区欠账多,发展不均衡,现状令人忧虑,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现实也提示我们,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步进行、分类推进。但与此同时,从省情实际出发,我们也必须看到自身的优势,如农业资源丰富,优势产业突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它们构成了我省发展生产、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坚实基础,而这种基础几乎是全国独有的。

  我省新农村建设已有良好开局。针对我省农村村镇硬件建设落后状况,省委、省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20个试点乡镇和20个试点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已全面启动,预计5月份完成;今年改造和新建农房11.6万户、928万平方米,村庄整治的任务目标已分解到各地;省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编制了适合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的“一则一法一册两方案”,为各地搞好规划提供了先进适用、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

  不仅如此,我省今年在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及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都在加大建设和发展力度。应该说: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