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电 高高的鼻梁,深棕色的眼睛,即使穿上同样的校服,爱丽丝在中国学生当中仍十分显眼。今年10岁的俄罗斯小女孩爱丽丝,已经在中国学习、生活了4年多。像爱丽丝这样来到中国求学的外籍小学生在哈尔滨市还有很多。12日,记者采访了外国学生较为集中的哈尔滨市动力区文化小学,了解这些小小留学生在哈尔滨的生活。迷恋中国文化来学习
站在文化小学3年1班的教室门口,记者一眼就认出了高个子、白皮肤的俄罗斯女孩爱丽丝。4年的中国生活,这个来自俄罗斯马加丹市的小姑娘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了。10岁的爱丽丝告诉记者说,自己在俄罗斯的家中有爸爸、妈妈和姥爷。全家4口人都是“中国迷”。自己从小就被中国古典乐器——古筝深深地吸引住了。古筝婉转的曲调,悠扬的旋律让人陶醉,然而在俄罗斯却很难找到可以教授中国古筝的高水平音乐班。6岁的时候,禁不住爱丽丝的软磨硬泡,父母将她只身送往哈尔滨求学。
年仅6岁的李承奇小朋友来自日本东京。她小的时候曾经和父母一起到中国的北京参观了一场画展,一幅幅具有梦幻般色彩和深远意境的中国画,至今让她难以忘怀。也是从那个时候,她一心向往着能来到中国学习。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便将她送到了中国的哈尔滨。
13岁的元多仁小姑娘来自韩国大邱,她的求学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话,学成后好给她的做生意的父母当翻译。据元多仁介绍,如今在韩国,学习汉语的人特别多。听说哈尔滨人的普通话说得最好,因此,父母就把他送到了这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外国孩子到哈尔滨求学的主要原因是被中国的文化所吸引。
中国同学率真友好
爱丽丝说她特别喜欢和中国孩子聊天,她认为中国的孩子比较率真而且热心。她说,自己刚到中国时,一句汉语也不会说,在和文化小学的同学们交流时,经常是谁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可同学们并没有因此不理她。大家干脆发明了图画、肢体语言等多种交流方法。就这样,在连比划带画带说中,爱丽丝学会了汉语。
说起自己的校园生活,爱丽丝得意地告诉记者说,现在她已经完全和老师、同学们“打成一片”了。一次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上,爱丽丝代表班级参加了跳远比赛,并获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此,学校还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奖品,那就是在午餐的时候给她加了一份她的家乡菜——俄罗斯的红汤。
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韩国小男孩宋承熙因为来哈的时间短,会说的中国话非常有限。在和记者沟通的过程中,其他几位同样来自韩国的小留学生帮了不少忙。宋承熙“告诉”记者,由于语言上存在障碍,班主任老师对他格外关照。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尽量把语速放慢,并且课后都会和他再沟通一次。每次,宋承熙都会用纸上画出的“对勾”或“叉”来和老师交流。
据哈市文化小学校长刘子昱介绍,自从前些年教育局应一些外国家长的要求,带他们到文化小学参观后,就陆续有外国小朋友被家人送来读书。目前,该校的外国学生已经达到20多人,主要来自俄罗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中国家庭亲情浓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小留学生只身在哈尔滨学习生活期间,都居住在不同的中国家庭里。
提起张大娘,12岁的韩国女孩孙智惠说,那就是她的中国妈妈。孙智惠来自韩国首尔,5年前,她和她的姐姐一起来到中国,住在亚麻厂附近的一户中国居民家中。孙智惠告诉记者说,自己的中国家中,除了张大娘夫妇外,还有一个和她们年龄差不多的姐姐,也在文化小学上学。
平时,中国姐姐既是孙智惠姐妹生活的好伙伴、也是她们的汉语老师。姐姐常常教她们正确的汉语发音,还会为她们辅导功课。每到星期天,三个好姐妹都穿上自己漂亮的衣服,集体逛公园。由此,孙智惠姐妹也了解到了不少冰城文化。
说起家中最辛苦的人,孙智惠姐妹异口同声地说是她们的中国妈妈——张大娘。张大娘每天不仅要为全家人做好一日三餐,还要打扫卫生、洗衣服。张大娘的烹饪手艺,得到了两姐妹的一致认可。自家蒸的大馒头、自打的豆浆、香喷喷的东北炖菜……每次都让姐妹俩吃得兴高采烈。
5年中,孙智惠姐妹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感触良多。张大娘邻居家中包了包子、饺子,每次都会送过来给她们吃。她们吃着邻居送来的饺子感受到了中国亲人的浓浓情意。
邮件和父母交流
在中国的5年中,孙智惠姐妹每年只能在寒假期间回韩国的家里一次。孙智惠家中只有她和姐姐两个孩子,她们来到哈尔滨读书,尽管生活得很幸福,但有些时候,她和姐姐会十分想念父母。小姐俩就通过电子邮件和父母联络。
有些时候,这些外国学生的父母也会为他们寄来一些本国的食品,或是抽出时间前来探望。孙智惠说,每当父母从韩国来哈尔滨时,她和姐姐就给父母当导游,领父母去冰雪大世界看冰灯雪雕、中央大街和太阳岛公园游玩。
采访中,虽然这些小小留学生的中国话说得还不是很流利,每个字的发音也不是很准确。但是,他们那双清澈透明的双眸却散发出无比的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