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7日电 翻开“十五”期间全市统计公报,就能看到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可以看出“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牧产品稳步增长,“主辅”换位应上升为“农工”换位
“十五”期间,哈尔滨市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最显著的指标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其总产值从2001年的295.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45.1亿元,增加149.7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由157.8亿元,增加到210.8亿元,牧业生产总值由123.6亿元,增加到199.3亿元。
“农牧”总产值的高速增长,源于农牧产品的高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由68.1亿公斤,增加到创纪录的92.54亿公斤,年均增长5亿公斤。肉类产品由49.5万吨增长到71.8万吨,奶类产品由62.3万吨增长到105.5万吨。
市农委副主任杨文月说,“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生产最显著的成就,是实现了牧业与农业的主辅换位。“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农工”换位,即农牧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产品产值的换位。
据了解,全国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加工业产值的平均比率为1:0.8,哈尔滨市平均水平为1:0.2,全市水平最高的双城市为1:0.6。即便是双城目前的水平,就创造了足以让我们欣慰的奇迹:全县65%的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全县农民收入的65%来自畜牧业生产,全县财政收入的65%来自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
“十五”期间,哈尔滨市建立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今后实现“农工换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双城市10多年发展实践看,全市实现“农工换位”,必然要经历一道漫长坎坷的陡坡。
农民收入受政策影响较大,加强社会保障是农民富裕的关键
农村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农民收入和生活改善这两项指标上。杨文月说,这是“三农”工作的硬道理。
“十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476.6元,增加到2005年的4006.4元,5年增加1529.8元。如果细分析一下,5年间有两种现象当注意,前3年增长率分别为5.7%、6.1%和6.0%,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后两年分别为23.1%和10.6%,增长速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及实行粮食和良种补贴,而且这种政策因素的作用在2005年明显减弱,比如,2005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383元,人均每天只增加1元多钱。杨文月判断,如果没有新的惠农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将趋向百分之六七的“惯性”。
体现农民收入状况的另一个指标是农民消费支出。2001年农民人均支出1908元,到2005年这个数据为2261.7元,增加357.7元,5年平均增长70多元。由此可见,农民收入不乐观,农民生活改善并不理想。
据统计,2005年全市各类农产品有效灌溉面积为25.9万公顷,仅占各类作物播种面积的15.3%,而全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就为36.2万公顷。水田不能全部实现有效灌溉,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也难以改变。
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障。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市95%的乡镇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5万人,而这项事关600多万农村人口老有所养的工作,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十五”末期,哈尔滨市只有62.98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12.5%。
杨文月说,哈尔滨市已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新时期农村工作要取“十五”之长、补“十五”之短。稳定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而稳定农业生产的前提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及教育体系,必然成为农民进一步增加收入、生活进一步改善的新起点。这或许是农民对“十一五”的期待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