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4月17日电 新闻回顾
1983年4月17日15时05分,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34号大院居民宗万喜家的板棚冒起缕缕青烟,主人离家时没有熄灭火种,火借风威,迅速扩展蔓延,189个液化气罐接连爆炸。包括消防战士在内的7000名灭火大军与烈火搏斗11个小时才将大火扑灭。“4·17”大火波及5条街,吞噬了758户居民的财产,14个中小企业和4家个体经营店蒙受巨大损失,9人葬身火海,14人被烧伤,33873平方米住宅、生产车间和其他建筑物化为灰烬,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780万元。
火灾过后,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教训,发动全市人民开展安全大检查,提出“三建”、“六清”的防火具体要求,每年的4月17日也就成为哈尔滨市人民的火灾反思日。
消防队与市120急救中心在防洪纪念塔现场演示消防救生设备,宣传急救知识。
昨天,哈尔滨市消防、安全、电业、燃气、卫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4·17”大型消防宣传活动,消防战士走出警营以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消防教育与宣传。
【场景一】
道里区融府康年酒店,专门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灭火救援演习。
9时30分,酒店模拟突发火灾,多名人员在高层被困。发现情况后,保安人员立即启动火灾事故广播,关闭防火门和所有电梯,酒店管理者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展开自救。
接到报警后,辖区中队的消防队员率先赶到,分组或佩戴空气呼吸器或穿隔热服,携带水枪或热视仪、导向绳和破拆工具等进入酒店内部搜查被困人员。外围队员扯起“不要跳楼,等待救援”的横幅。9时55分,确定楼内被困人员全部救出后,指挥部发出强攻灭火命令,所有水枪直逼“着火点”,10时05分,“大火”被扑灭。
应对措施:
高层住宅发生火灾,首先要保持镇静并尽量做到:
———着火时不能乘坐普通电梯,应利用室内防烟楼梯、普通楼梯、封闭楼梯逃生;
———利用建筑物阳台、通廊、避难层、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或墙边落水管等逃生;
———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进行积极逃生;
———对老、弱、病、孕妇、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要引导疏散,帮助逃生;
———利用床单、窗帘、地毯等接成绳,进行滑绳自救,或用洗手间的水淋湿墙壁和门,阻止火势蔓延。
【场景二】
防洪纪念塔广场,消防战士演示油锅着火、煤气罐着火等家庭简易火灾扑救方法。
应对措施:
———灭油锅火。油锅加热时间过长,油温过高起火时,可将切好的青菜倒入锅中,运用冷却法灭火;或拿起锅盖将锅盖上,用窒息法灭火。千万不能用水直接灭火。
———灭煤气罐火。如果煤气罐发生泄漏燃烧,可通过快速关闭阀门,切断供气灭火;如火焰小,可用湿抹布捂住泄漏点灭火;或将小苏打粉投掷到燃烧处灭火。
———家庭防火必备“四件宝”:家用灭火器、一根(保险)绳、一个手电筒、一个简易防烟面具。
【场景三】
道外区靖宇街,开展针对筒子楼和棚户区居民的消防演练,组织居民参与灭火、逃生演练等。
现状:哈市现存居民棚户区146片、筒子楼172栋,居民111630户,近30万人。由于历史原因和遗留问题,这些棚户区、筒子楼、老式回字形住宅楼存在严重火灾隐患。2005年至今哈市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3起重、特大火灾都发生在棚户区和筒子楼。
隐患一:建筑耐火等级低,为上世纪50至60年代建设的砖木或木结构建筑,建筑密度大,建筑内居民私自搭建阁楼、棚厦,且多为木质。
隐患二:居民居住拥挤,生活条件差,许多人使用木柴作为燃料,违章占道搭盖杂物间的情况严重。
隐患三:区域内以及周边道路狭小,消防车无法驶入,严重影响灭火效果。
隐患四:当地居民防火意识较差,偷电、乱拉电线情况严重。
隐患五:部分棚户区布局不合理,工厂、仓库、居民住宅混杂。
应对措施:
实施“62511”工程,即,“六清、两建、五备、一防范、一打通”。
———“六清”即清消防通道、楼梯、走廊、门洞;清木板棚、天棚、地下室;清易燃易爆物品;清烟囱、火墙、火炉;清电源、电气设备;清其他火灾隐患。
———“两建”即建立七户巡防制度;建立三级督查制度。
———“五备”即每栋居民楼外接木质楼梯旁安装两根以上直径15cm至20cm,牢固耐用的下滑抱柱,便于逃生;每个居民庭院至少配备4个灭火器;每户居民至少配备一套防火布;二楼以上每户准备一条防火绳;每户居民家中备足常用水和滑石粉等基本防范器材。
———“一防范”即加强巡防和检查,防范坏人实施故意纵火等破坏行为。
———“一打通”即彻底打通居民楼院防火通道,对有条件的楼院打通第二条防火出口,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无建筑物隔挡的邻居楼院,可打通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