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谁帮独居老人走出寂寞?
2006-04-18 08:55:52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8日电 近日,哈尔滨市平房区一位79岁的独居老人因缺乏照料被火灾夺去了生命。至此,独居老年人的安全、照料等一系列问题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中有近四万人独自生活,无人照顾、缺乏精神慰藉、经济困难三大问题正时刻困扰着这些独居老人。我们身边的独居老年人,他们是怎样独自一人度过晚年生活的?他们快乐吗?谁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吴大娘的一天

  今年78岁的吴大娘晚年生活特别寂寞,这是令她始料未及的。老人的一生十分坎坷,30多岁时就死了丈夫,当时5个儿女最大的22岁,最小才6岁。几十年来,坚强的老人独自把孩子拉扯大,如今儿女都已经成立了各自的家庭,并都有一份不错的事业。此时,老人以为自己的好日子终于来了,可以安享晚年了,没想到的是本该幸福的晚年却是如此寂寞,这令老人备感生活的无奈。

  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她的一天是怎样过的:每天早上6时起床,没啥事干,就简单收拾一下屋子;7时吃早餐,自己一个人吃不愿意做,吃的大都是剩馒头和咸菜;8时开始看电视,看累了就在屋子里走一走;11时做午饭,往往是做一顿就能吃上好几天;吃完了午饭收拾一下碗筷,到下午1时躺一会儿,下午3时起来后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晚上通常是把中午的剩饭热一热,吃了,晚上8时多,老人就开始睡觉了。

  老人说,现在她的生活几乎就是与世隔绝,住在五楼,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上下楼不太方便,她很少出门。家里吃的、用的都是儿女回来看她时给买的。现在,老人的心脏不太好,她说,她最怕去医院看病了,因为儿女们工作都很忙,平时根本没时间陪她去看病,去看一次就要一天时间,到了医院自己要楼上楼下的跑不说,单就是挂号、排队就站得让人腿疼。

  “哎!就盼着过年过节,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该回来了,家里也热闹了。有盼头了,就要过五·一了。”老人自顾自地叨叨着。

  独居老人心病多

  老王和老伴已退休几年,衣食不愁,身体不错,按理说他们的晚年生活应该很快乐,可自从他们的3个孩子成家搬出去住之后,他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老两口因心情不好,无事可干,经常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有时莫名其妙地产生心慌和害怕等现象,还经常生病。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你们没啥事吧?”在听到儿女平安的消息后,老人还是放心不下。

  据医大一院心理咨询科的医生介绍,现在常有老人因心理问题到医院咨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居老人。医生说,“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独居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昔日热闹的家,一些老人会感到寂寞、孤独。此外老年人面临的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情况,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诸如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忙活”出健康生活

  与其他独居老人不同,同样是独居的陈素珍老人是个大忙人,尤其是去年年初,她报名参加了市老年大学舞蹈班后,就更忙了。陈素珍老人今年70岁了,老伴在5年前去世。她有3个儿女,平时工作都很忙。

  老人给记者讲述了她的日程:6点起床,到江沿锻炼;吃完早餐,跳健身舞;每周二、四下午到老年大学上课,不上课时,就在家里伺候花草。每天老人都坚持下楼与老伙伴们说笑一会儿。老人说:“身体好才不会拖累孩子们。要想生活不寂寞,自我调节很重要。没有孩子的陪伴就觉得生活无望,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了,生活快乐了,孩子们才能放心,才能更好地工作。”

  独居的老年人如何才能不寂寞呢?专业人士指出,独居老人要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独居心理问题”的极佳途径,趣味相投的朋友常聊聊天,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心理良药。其次,独居老人可以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发挥余热。独居老人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有意识转移注意力,如发呆抑郁时,可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积极向上的民乐,做做深呼吸等。

  呼唤社会助老责任

  据记者了解,现在哈尔滨市的独居老人普遍存在孤独、无助、有病难医、有事难办的境况,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省社科院的研究员认为,独居老人由于特殊的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更需要得到外界的关照。新的关照模式在家庭内部应以夫妻关照为主,社会上以社区为主。

  独居老人的子女应该付出更多,比如给老人配备联系电话,安装警铃之类的求助工具,平日里多和老人保持联系。而社区不妨为独居老人建立登记制度,将独居老人的病史等相关资料登记在案,也可以参照“结对帮困”,由社区内或者社会上的志愿者和独居老人结成对子,定期上门关心帮助老人。同时,老人的单位或者是社会企业也可以无偿向这些老人提供帮助。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关注独居老人的体制和网络,并保证日常的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