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8日电 昨天是“4·17”大火23周年纪念日,记者再次来到哈尔滨市道外区部分老城区发现,在有关部门多次整治后,大部分老式居民大院内仍板棚成片、杂物乱堆,防火通道狭窄。道外区防火部门表示,原因在于部分老城区居民取暖、做饭仍多靠烧煤、烧柴。
记者从道外消防部门了解到,全区“筒子”楼、“回字”楼、“U字”楼等老式楼房有304栋,居民10449户20594人,棚户区尚有95片,居民83872人,约占全市老城区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在老式居民楼中“年过八旬”的占大部分,其中北二道街18号大院建于1910年,沟沿街11号大院、景阳街348号大院、328号大院均有百年以上历史。这些老建筑普遍存在耐火等级低、电气线路老化、用火用电频繁和防火通道堵塞等问题。
记者在北二道街、南三道街、南四道街上的多个居民大院发现,相对于老楼自身老化、耐火等级低等整改困难问题,防火通道的打通情况仍不容乐观。在北二道街18号大院内,尽管近2米宽的门洞并无障碍物,但院内两个已经歪歪扭扭的板棚将室外厕所夹在中间,其中一个板棚紧靠着居民楼室外木质楼梯上下楼口,一旦起火,难以逃脱。在南三道街和南四道街的居民大院中,有的整个大院内全是板棚,仅留下四周不足半米的通道。
对此,道外区防火部门表示,由于部分老城区居民取暖、做饭仍以用火为主,必然用板棚等存储煤和柴禾,有关部门不能强行拆除。道外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启动“62511”工程等多项措施减少隐患,并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