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9日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受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制约,许多县的农业生产水平多年徘徊不前。2003年,黑龙江省尝试依托省农科院对省内10个经济实力较弱的县进行科技帮扶,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取得了农业科研单位与地方经济同步互动发展的“双赢”效果,走出了一条农业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新路子。
政府重视合力推进
据农民日报报道,2003年8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省农科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将科技帮扶十弱县列入全省重点工作,并投入15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2005年,又增加投入1000万元,将科技帮扶县扩大到25个。省委、省政府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项目、资金和组织上提供全方位保障。省农科院党组和帮扶县县委、县政府把科技帮扶、合作共建作为中心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科技帮扶工作。省委组织部与省农委、农科院联合发文,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办法,向科技帮扶县公开选派科技副县长,具体负责对农科院派驻帮扶县科技服务团的领导,联络省农科院和帮扶县县委、县政府,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合作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技帮扶“进村入户”
建立专家工作站,搭建了面向农民的推广平台。为满足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经常性、及时性需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投入资金300万元,支持省农科院在十弱县建立了10个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设置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配备了电脑、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免费向农民开放。近500名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站,轮流值班,换人不换岗,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科技服务。
建设科技示范田,办起了农民家门口的绿色课堂。为充分展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省农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200万元,在十弱县建设了10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田和50处乡、村农业科技示范田,免费向农民开放,把“绿色课堂”办到了农民家门口。每处核心示范田都集中展示8大类(新品种、新肥药、新技术等)、100项以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最多的达300多项。
设立致富项目,促进了帮扶县的农业经济发展。省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帮扶县进行调研,针对各县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科技致富项目。通过面向全院公开招标,确定项目牵头所,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目标考核制,逐级签订项目合同,量化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据统计,2003年以来,累计实施科技致富项目98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省农科院参加的科研人员达500多人。
“院县捆绑”互利双赢黑龙江省将科研单位与县、乡推广体系“捆绑”使用,以科研单位为龙头,通过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科技服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科技致富项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做法,不仅促进了帮扶县的增产增收,也给省农科院自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省农科院的科技帮扶,项目区户均增收1206元。桦川项目区大豆种植示范户单产由1500公斤/公顷增加到3000多公斤/公顷;延寿县项目区作物单产平均增长了1倍;明水县项目区高淀粉玉米和优质亚麻单产提高了近20%、质量提高了一个等级;扶远县和桦川县的白浆土改造,被当地人称为“第二次土地革命”。同时,通过科技示范田和专家工作站的示范与服务,促进了良种等物化科技成果交易,增强了省农科院的经济实力,增加了科研人员的收入。目前,在科技示范田每年交易的玉米、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等良种达7000多万公斤,品种育成者和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可分得技术性纯收入30%的酬金,最多可得20万元。一大批科研人员,在科技服务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攻克了一批生产急需的技术难题。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投入3600万元,8年投入2.88亿元,支持省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有力地促进了省农科院的发展。
科研保障推广推广促动科研
黑龙江省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做法,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除了省委、省政府、省农科院和帮扶县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外,还与科技合作共建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带来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在帮扶县建立的专家工作站和科技示范田既是农业科技服务的窗口、农民培训的基地,也是省农科院科技成果宣传的阵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促进了省农科院物化科技成果(种子、药、肥等)的转化交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农业科研单位确实能够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但必须以保证科研创新为前提,尤其要注意处理好物化成果转化创收和配套公益性技术服务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人员基本工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地方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为科研单位设立推广项目,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建立科研与推广、公益与创收平衡互动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科研与推广紧密衔接的创新链条,形成科研保障推广、推广促动科研,公益支持创收、创收反哺公益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