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百年秋林光环不再 引入温州模式遭遇水土不服
2006-04-21 11:23:4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蒙辉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1日电 秋林又在装修改造了。距离奔马集团入主后的大规模改造,不到两年时间。

  2004年,随着有温州背景的“奔马集团”的入主,秋林公司经历一系列引起剧烈震荡的改制重组措施,被涂上浓厚的“温州色彩”。然而,一年之后,曾经蓄势待发的百年老店重新落入亏损的泥潭。这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显示,2005年秋林公司再次陷入亏损境地,每股亏损8分钱。

  哈尔滨的商业明星———秋林公司到底怎么了?

  百年秋林光环不再

  孙志明老人今年已经70岁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她就在秋林“站柜台”。秋林两个字对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是她生命的一部分。1978年病退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就会到秋林逛逛。“不一样了,全变了!”4月17日,孙志明在女儿搀扶下,边看边说。走在边装修边营业的店内,珠宝、玉石和皮鞋、毛衫混卖,香水、化妆品与内衣同堂,减价、优惠、清仓的宣传牌四立,昔日雍容华贵的百年老店如今像一个混乱的“八杂市”,老人无限惋惜。

  不光是老职工对秋林有着深厚的感情,全部哈尔滨人都曾因秋林而自豪。长期以来,秋林一直是哈尔滨市商业的一面旗帜,是质量、品牌、信誉的保证,每到节假日,摩肩接踵的人群就是最好的证明。

  秋林走下坡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由于体制原因,从2001年开始亏损,商品卖不出去,库存越来越多。秋林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开始租赁经营,一些地下商业街的服装被摆上柜台卖高价,假冒伪劣商品也进入了秋林,更使经营雪上加霜。“百年信誉老店”终于信誉不再,旧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经过2004年引进新投资者后,经营者对秋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动作。“温州模式”,这个曾经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经济模式登堂入室,被人们寄予厚望。然而,一年之后,引入新机制的秋林重陷困境,经营亏损,顾客日减,商户苦不堪言。

  “温州模式”水土不服

  2003年初,哈尔滨市政府第五次市长办公会决策:引进温州背景的财团———黑龙江奔马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经营者对秋林重生踌躇满志:要用“温州模式”拯救老店秋林。

  然而,在引进“温州模式”之初,质疑之声就十分响亮。用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朗玲的话说:“经济学者对这门‘亲事’没有一个看好的。”

  主导秋林经营的“温州模式”究竟是什么概念?实际上就是个体化经营模式,有三条基本市场原则:大市场,小店铺;交易方式灵活;自主性、自发性强。然而,这种模式未必适合百年老店秋林公司。

  重组后,秋林公司管理团队走马灯一样更换,在所聘的高级经理人团队中,不乏大公司背景。不管哪个团队入主,没有改变的是经营方式:划定经营范围,出租柜台,招商经营。这是时下零售商业普遍采用的方式。

  秋林公司三楼的一位男式箱包经销商指着道路对面的远大购物中心说,由于整体不景气,经销商业务下滑严重。同样的品牌,在对面远大的经营额是秋林公司的七倍,刚开业时聚拢的一点人气现在已经消失殆尽。最初,商场的布局就有问题,他所经营的男包被安排在三楼,而按照购物特点各大商场通行的做法是二楼为男士用品,三楼为女士用品,这次装修改造后他的男包调到二楼。

  呼唤秋林文脉的继承与发扬

  “这个招商本身缺乏战略性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杨文超教授说。

  据了解,奔马集团成立于2001年8月30日,注册资金为1.5亿元,经营范围为资本投资,经销钢材、建材、百货、五金交电和家用电器等,为温州商人在哈尔滨组建的集团公司。温州背景的企业进驻,对秋林老品牌没有深度挖掘,而是按一般商业模式经营,对秋林的历史、品牌没有思考,“重打锣鼓另开张”。其运作模式都是老方法,在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今天,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秋林地区是哈尔滨市商业发达地区。“地下一群狼,地上一群虎”,竞争是空前激烈的。在低档商品上,以地下国贸城等为代表,价格低廉适合大众消费;在高端产品上,以“松雷”、“远大”为代表,大品牌质量上乘顾客群稳定,由于多年的稳步发展声誉日隆且知名品牌齐全。那么,“重头再来”的秋林公司应该抢夺哪些市场呢?在其经营的实际操作中,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特点,高中低档同台演出,四面出击四面碰壁。

  就杨文超教授看来,以温州模式主导秋林,不仅没有对秋林文脉的继承,更谈不上发扬。如果与长年积累下的文化血脉断然割裂,那么,秋林还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言?

  记者手记

  国有企业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不单要看资本量的大小,更应该考察资本所有者的文化品质,看他在具有一定资本量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挖掘能力大小。不是说谁钱多谁好,关键是看有无市场文化韬略,如果没有,必然会浪费老品牌的资源优势。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