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1日电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伟
对话人:省总工会主席王悦华
主持人: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央和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现在的难点是什么?
王悦华:中央对农民工问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的国情是一个有9亿农民的大国,又由于农村城市化和城市都必须稳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并未从社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是就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些突出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定。但是,由于缺乏落实的主体,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环境不好,实际落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主持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王悦华:主要是因为用工单位不想签,认为签了劳动合同后,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就要以合同为依据,等于为自己套上枷锁。还有就是农民工对劳动合同等相关规定一无所知,没有主动签的意识。再则就是一些农民工本人不愿签,认为不签合同可以来去自由。另外,在现实劳动力求职难的状况下,如果企业不提出签,农民工不敢主动要求签。
主持人:参加社会保险,无疑是为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保障,为什么农民参保率却一直很低?
王悦华: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主不愿给农民工参保,即使保险也只是参保有利于企业的工伤保险等;另一方面,有很多农民工不愿参保,认为参保增加了经济负担。三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比较大的缺陷,没有涵盖农民工。很多地方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处理,但在参保条件、缴费标准、缴纳方式、不同地域之间接转方面对农民工没有明确规定。四是农民工对就业预期和多变的社会保障政策信心不足,心存疑虑。
主持人:有观点说,素质决定命运,该如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王悦华:当今农民工素质确实很低,在我省,初中文化程度占了45%,小学及小学以下占28.2%,参加过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占59.6%。文化程度的差异决定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技能型的农民工还相对较少。提高农民工素质,要多层次进行:农民工输出地、中介机构和用工单位要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选好侧重培训内容;输入地要以相关基础法律法规、务工者权利和义务等为培训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和劳务中介机构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用工单位则以适应岗位培训为重点。
主持人:怎样才能让农民工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环境?
王悦华:应该积极实行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增加农民在县域内的非农就业机会,引导部分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现行的户籍、劳动、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主要着眼于管理,没有考虑到农村、农民的需要。应让农民进城务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尤其在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劳动资源、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方面,都要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农民工作出特别规定,还应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地方性、行业性、企业等级的劳动标准。
主持人:“有困难找工会”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工会将在农民工维权中担当组织的角色?
王悦华:是的,今年,全国总工会提出了“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我们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成立工会,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从组织上解决农民工的维权问题。各级工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让农民工知道,工会就是农民工的家。